感人的事迹提醒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的角落里,通过认真撰写事迹材料,我们能够为未来的机会铺平道路,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聂海胜先进事迹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1
都知道成为航天员太难太难,但很多人并不知晓到底有多难。
曾经看过一篇资料介绍,与聂海胜同批的14名航天员,他们仅需学习掌握的理论课程,就达58门。包括载人航天工程、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英语、电工电子等,哪本教材都是厚厚几百页的.大部头,像我等学渣,想想都望而生畏。
基础课目之外,还有我们难以想象的严酷训练:失重、超重、缺氧、寂静与孤独等等,不是挑战生理极限,就是挑战心理极限。而一名合格航天员的训练过程,至少得经历3至5年。
聂海胜和队友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航天城训练基地与家属楼相距不过500米,但训练前期,聂海胜很难回家一趟,夫妻俩近在咫尺,却无异于两地分居。
偶尔有次“探亲假”,聂海胜回到家,总是面色苍白、疲惫不堪,有时连上床睡觉,都得妻子帮他把腿抬到床上。军医出生的聂捷琳,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每次都会长时间给丈夫做按摩做理疗。等丈夫沉沉睡去时,往往自己一身也累得散了架。
即便“休息日”,聂海胜也鲜少放松身心好好休息片刻。他将家里布置成了学习室,无论客厅还是卧室,到处都堆满了学习用书,甚至连墙上、衣柜上,都满贴着需要背记的纸条。
为让聂海胜在家里学得更轻松,聂捷琳还常常扮演“阅读机”、“提词器”的角色,她在一边念,丈夫在一边记。甚至连女儿,也给爸爸当上了学习、训练“助理”。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2
聂海胜的女儿名叫聂天翔。在她念小学高年级和初一阶段,正是爸爸训练最紧张的时候。
聂海胜英语底子薄,在女儿面前,他甘当“小学生”,让女儿帮着自己正读音、记单词。这也是小天翔和爸爸最亲密的时光,所以她总是乐此不疲。
当然,还有跑步。在航天城,如果看到聂海胜自己在场外训练跑步,那一定能从他身边发现小天翔,有时聂捷琳也会加入。小天翔调侃说:“爸爸把自己训练成了航天员,把我们也训练成了‘动员员’!”
小天翔又盼爸爸回家,又“怕”爸爸回家,原因是爸爸太“挑食”,妈妈总是“迁就”他。航天员进餐有严格的标准,聂海胜在家吃饭,桌上的'肉食除了一小份牛肉,就是蔬菜和豆制品,以至女儿每每玩笑着“抱怨”:“爸爸一回家,我就没好吃的了。”
聂海胜全心扑在训练上,照顾好家人,就成了聂捷琳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天夜里,小天翔突发高烧,体温升到近40度,不时伴发着抽搐。聂捷琳赶紧抱着孩子送往医院。到得急诊室,雨水和汗水湿透了聂捷琳全身。医生见状,责怪地问:“你老公咋不来呢?”聂捷琳不知如何作答,倒是小天翔在迷糊中替妈妈解了围,说:“我爸是航天员。”
“神六”任务启动后,有天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为不影响丈夫训练,聂捷琳只身赶回老家,承担起照料婆婆的重任。后来兄妹们担心母亲有个三长两短,将消息告诉了聂海胜。
训练中心给聂海胜特批了3天假。当他火急火燎赶回湖北枣阳医院时,望着神志不清的母亲,聂海胜扑通跪了下去……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3
出生的聂海胜,至今“闻到大酱就反胃”,因为贫寒的童年中,那是他最主要的食物。
聂海胜上面有5个姐姐。父母很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但母亲奶水不够,父亲没钱买奶粉,只能由姐姐们抱着他到处求食。
婴儿时期,他吃嫂嫂婶婶的奶水;少年时期,窝窝头蘸大酱就是一日三餐。
或许是亲眼目睹家里人有多不容易,家中独子的聂海胜并没有养成任性、自我的坏习惯,很小有了担当,有了“爷们样儿”。
他喜欢看军旅片,喜欢听军歌,喜欢在放牛时追着飞机不停地奔跑。
虽然家境贫穷,但同龄人中,聂海胜格外出挑,因为他坚毅且自律。
16岁,聂海胜经历了父亲离世的噩耗,看着母亲一人担起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所需,他心疼不已,瞒着母亲辍学,偷偷干起了农活。
母亲发现后,赶他回学校上学,聂海胜便发了狠劲儿:要读书,就读出个名堂,不然母亲的幸苦就白费了。
聂海胜从没有上过补习班,但成绩出类拔萃,是当地唯一一个考入县城一中的学生,还领到了学校救济金。
高中学业更难,他读书更勤奋了。
为了补贴家用,聂海胜每年寒暑假还会去打工,他有一股“老牛耕地”的执着,什么苦力活都干,薪水只有十几块也无所谓。
高中离家有30公里远,为了省钱,他每次都是走回家。而且,为了不把妈妈做的布鞋磨坏,他总是脱了鞋,光脚走回家。
18岁,聂海胜报名空军部队在校招生,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花好几年时间死磕体能、理论、技巧和毅力,总算成为飞行大队第一个放单飞行的学员。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4
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还有5个姐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家中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粮食,父母就去地里捡红薯,做成窝窝头。
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杂粮,萝卜干,咸菜和大酱,尤其是大酱,几乎天天吃,导致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的味道就犯恶心。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勤奋上进的`他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总是满分。
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养了几头牛,全家人谁有空闲谁就去放牛。放假的时候,聂海胜就把牛牵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看见电视机里的军人英姿勃发,威风凛凛,他也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有一次放牛的时候,聂海胜的头顶飞过了一架战斗机,好奇心驱使他追赶着那架飞机,正是这一次的偶然,他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空军,捍卫国家的蓝天白云。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5
在北京,聂海胜有个温馨的家,妻子聂捷琳也是一名军人,跟他在同一个单位,是搞医学研究的。女儿聂天翔非常活泼可爱。跟所有航天员的家庭一样,这个三口之家,是围绕着“航天”二字运转的,也非常和睦,这是飞行员的传统。
当初接受航天员选拔时,聂海胜的体重就稍稍有点超标。于是,如何帮他“减重”成为整个家庭十分关注的课题。航天员在训练中身体消耗很大,不吃东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减重?只有通过加大运动量来实现。妻子聂捷琳说:“这几年,他在体能训练上的付出,比别人要大得多。我们全家跟着他都成了‘运动员’。”
聂捷琳是一位细心的女人,除了给丈夫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以外,她每天都和女儿为聂海胜叠幸运星,希望这样能够给聂海胜带来平安和幸运。聂捷琳对远在湖北的婆婆也照顾得非常好,每个月定期给老人寄200元钱,逢年过节寄1000元,还常常把老人接到北京玩,但老人对北京的生活不习惯。
2005年10月,“神六”发射成功后,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聂海胜家门口,襄阳市委、市政府,枣阳市委、市政府,举办了隆重的文艺演出进行庆祝。当地政府授予聂海胜家为“航天之家”称号,并授予聂海胜的母亲“英雄母亲”称号。
如今,执飞“神十”,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而她最敬重的母亲已于2009年去世。当时,聂海胜因在执行任务没有办法来赶回老家。聂海胜说他只能以刻苦地训练来回馈老人的真情。
2005年第一次飞天以来的8年间,当他的普通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聂海胜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这是一项属于聂海胜的中国纪录。这是一个职业航天员时刻准备出征的状态。
2013年4月,聂海胜以优秀成绩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他还将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
一年前,刘旺手控操作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时,聂海胜在地面提供技术支持。这一次要自己上阵了,他很有信心:“压力肯定有,但我们经历了千锤百炼,绝对不会被压力打垮! ”
这是名副其实的千锤百炼:执行任务前,聂海胜的地面模拟训练已超过2000次。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6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聂海胜跪在病床前,抚着母亲的手,哭诉道:“妈,儿子不孝啊!”泪水中,有自责,有担忧,有无奈,更多的是对母亲、对家人的内疚。
转眼归队时间到了,聂海胜守着母亲迟迟不愿动身,直到快耽误赶飞机的时间,在妻子的反复催促下,才一步三回头踏上行程。
都食人间烟火,谁不儿女情长?
航天员心里不是没有家,而是有两个家:一个“小家”,一个“大家”;不是没有爱,而是有两份爱:一份“小爱”,一份“大爱”。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小家”“小爱”;筑梦太空、献身航天,才是“大家”“大爱”。
“望着海胜远去的背影,瞬间我深深读懂了一名航天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与执着。”
20xx年2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聂捷琳如是说。
丈夫不计个人得失为航天事业倾情付出,身为英雄的妻子,聂捷琳也时刻不忘“与夫俱进”,同丈夫比翼齐飞。
聂捷琳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前,只有中专学历。为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她争分夺秒,利用业余时间补修大专和本科课程,最后考取了高级职称。在动物实验领域,聂捷琳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所掌握的心肌培养等技术,连专家教授都赞叹不已。
这些成绩的取得,对常人来说都属不易,更何况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的聂捷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里的这句诗,也许是对聂捷琳不懈进取的最好诠释。
这些年,作为航天员妻子,家事的累、工作的忙、“分居”的苦,都不算什么,最是挑战聂捷琳身心承受极限的,还是聂海胜每次执行飞行任务。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7
聂海胜成为航天员后,每天训练8小时,包括30分钟的低压训练,在低压舱内飞速升高5000米,浑身上下的血管乱跳;
还有80秒的超重训练,在重力作用下,承受80斤的`负荷,骨头被压得快散架,连呼吸都很困难;
以及长达5天的头低位卧床训练,全程头朝下躺在床上,血液冲得大脑一片昏沉,一日三餐都只能靠吸食。
哪一个训练,都不是普通人能轻易尝试的,而聂海胜坚持了6年。20xx年10月12日,他乘坐神舟六号前往太空。
与此同时,无数个和我一样落选空军的孩子,考上普通大学,坚守平凡岗位,过着平庸人生。我们隔着屏幕眺望火箭升空,为自己曾经的梦想热泪盈眶。
我们在心里质问自己:这擦肩而过的错过,到底错在哪里?
或许就是因为他有着极强的内驱力。
聂海胜先进事迹篇8
1996年,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最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
他毅然决然报名,并在报名表中写下:“选不上我,我毫无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挑选航天员到底有多严格?严格到我们难以想象。
首先是看档案根据身高、体重进行初选。入围后,所有人员都要进行体检,体检程序十分严格,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连皮肤、牙齿、语言等都要查到!更有精细的医学检查和航天生理检查。聂海胜凭着过硬的素质一一过关,
1998年,34岁的他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为了啃下40多万字的飞船飞行操作手册,他几乎没有出门逛过街,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仓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反复读仪表、按旋钮、操作仪器,开着灯练熟了,他就把灯关了摸着黑练,练到所有的动作成为肌肉记忆,练到看球的时候把自己的膝盖当成“紧急营救”旋钮狠狠按下去。
按照要求,航天员的理想体重是65公斤左右,可聂海胜体重74公斤,航天员不能吃药和节食,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运动量锻炼。于是聂海胜除了每天跟大家一起参加常规训练之外,还要加班两三个小时锻炼,无论寒冬酷暑,他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最终,在不影响体质的前提下,聂海胜成功减重7公斤,使身体保持在标准状态。低压缺氧训练中,低压氧舱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气在血管中乱窜,一旦造成血栓可能危及生命,可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舱内待30分钟。跳伞训练中,聂海胜竟然仅用8天就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失重训练中,俄罗斯助理教练都在机舱里呕吐不止,聂海胜却镇定自若。超重训练中,胸背仿佛有80斤的大铁锤挤压着,教材要求训练时间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是坚持到了80秒。头低位卧床训练中,整整五天,聂海胜保持着脚高头低的姿势躺在床上,吃饭喝水都要靠嘴和胃的吸力完成,时间久了头部充血,眼睛刺痛,一站起来,血“哗”的一下全从头顶流到脚底。还有训练要求航天员适应弹射盖的超大震响,有把耳膜震破、造成终身残疾的风险……
这些考验的难度之大,普通人完全无法想象,可聂海胜全部挺了过来!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虽然这次没有上天,但他拥抱着太空归来的杨利伟,依然激动得眼泛泪光……他离航天梦越来越近了!
两年后的2005年10月12日,伴着清晨霏霏的飘雪,神州六号即将问鼎苍穹,
这一次,聂海胜和费俊龙一起出征太空!“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为只有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只有那里是你的根。”聂海胜凯旋后,这样动情地说。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13年6月,聂海胜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
队友王亚平说:“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聂海胜先进事迹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