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我们展示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老师们需要知道,教案是教学的基础和保障,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空气小班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空气小班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寻找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处都有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特点,空气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塑料袋、玻璃杯、每人一个塑料袋塑料管、打气筒、游泳池
三、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感知空气的存在
1、教师把一个空杯子压入水后,会发现水中有什么?为什么?
(杯子里没有水,如果把杯弄翻,有泡泡冒出来)
师:泡泡从哪儿来的呢?(从杯子里跑出来的)
师:空杯子怎么会冒泡泡呢?原来这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一起说“空气”)
2、幼儿操作:
(1)玩泡泡:蹩气吹水,水就鼓起来、动起来,证明泡泡里有空气;
(2)用塑料管往水里吹气:水里会有泡泡冒出,证明有空气;
(3)玩皮球:打气筒往塑料袋里打气,塑料袋鼓起来。证明皮球里有了空气;
师:小朋友,找到空气了吗?你们在哪儿找到的?
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回答。
师;原来,不仅杯子里有空气,塑料袋、嘴里都有空气。你们想想,除了这些东西里有空气,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哪儿有空气呢?请你们告诉身旁的小伙伴。
(幼儿自由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还有哪儿有空气?(轮胎里有空气……)
师:小朋友讲得真好!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四、通过尝试感受空气的特点:
师:请小朋友把身边的塑料袋拿出来,我们来玩个“装空气”的游戏: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把袋口捏紧,这时口袋里有了什么?(空气)我们看一看袋子里的空气能不能看见?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形状?闻一闻有没有气味?把手伸进去摸一摸能不能摸到空气?(不能)
总结:因此我们说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师:请小朋友把塑料袋收好,我看谁收得最快,我请他和我一起玩个“放空气”游戏,你们看我这儿有个装满空气的泡泡,现在我要把它里面的气对着你们的'小脸放掉,这时你们的小脸会有什么感觉?(师边说边对幼儿脸蛋演示)
生:凉飕飕的感觉(甚至会痛)
师:还有谁愿意来试一试(教师挨个给幼儿试一试)是不是凉飕飕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里面的空气溜出来了。
师:对了,因为里面空气溜出来了,而且溜得很快,就像水池里水把塞子一拔去很快就流走了。因此,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形容空气溜得快“流动”。
小结:空气会流动、无色无味、会流动的气体。
结束活动:现在请你们把面前有空气的东西里面的空气放掉,幼儿自由玩“放空气”游戏。
空气小班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气球、打气筒、纸、笔。
三、教学活动:
1、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2、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3、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空气小班教案篇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事实并尝试解释的能力。
3.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科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搜集丰富的事实,并且进行解释。
三. 教具、学具准备:
1. 演示材料:图片。
2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儿(大、小两种)、纸蛇、塑料条、酒精灯、蜡烛、火柴、废物盒(9组)。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使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把手放在上方,自上而下细心体会,有什么感觉?
生分组实验(提醒手慢慢移动,注意安全。)
生汇报实验结果
1. 如果有学生提到有热空气向上升、顶手。教师板书 "热空气",导入新课。
2. 如果学生提到有东西顶手、热。
谈话:你认为顶手的东西是什么?(板书:热空气)
讲述: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热空气。
(二)学习新课 (31分钟)
1.指导学生搜集和热空气有关的事实 (10分钟)
讲述:为了研究热空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研究,看看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分组实验
⑴如果学生用塑料袋实验,发现塑料袋飘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怎样让塑料袋升的更高?怎样让塑料袋在短时间内升高?"。
⑵如果学生只是利用酒精灯实验,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蜡烛试一试?"。
2.指导学生事实资料 (8分钟)
谈话:说一说,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倾听、补充,充分描述,并且引导学生详细描述塑料袋从上升到下降的全过程。)
⒊指导学生研究事实资料 (13分钟)
谈话: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你怎么解释呢?
生分组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并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
谈话:那么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出现这么多现象呢?(希望学生发现都是因为热空气轻,会上升。) (板书:热空气轻 会上升)
(三)巩固应用 (3分钟)
谈话:哪些地方应用到热空气这个性质呢?
⒈如果学生想到热气球,师出示热气球图片。
⒉如果学生想到"孔明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孔明灯。
六.布置作业 (1分钟)
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发明了孔明灯,传递作战信息,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你们能不能利用热空气的性质,做个小制作、小玩具呢?做好以后我们进行展示。
七.板书设计: 热空气
热空气轻 会上升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
空气小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认识空气,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
2.水彩笔、橡皮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保鲜袋,一个是充满空气的,一个没有空气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空气的概念: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是我们不能离开的气体。
3.提问:怎样把扁扁的保鲜袋变鼓起来?
4.操作活动:用保鲜袋装空气。教师用橡皮筋帮助幼儿把变鼓的保鲜袋绑好。
5.打扮空气娃娃。引导幼儿用水彩笔在保鲜袋上添画,把保鲜袋变成漂亮的空气袋娃娃。
6.幼儿和空气袋娃娃自由玩耍,结束活动。
空气小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特性:没有颜色、味道、透明,无处不在。
2、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塑料袋、玻璃杯、粉笔、充气玩具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师出示一装满空气的空袋子,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这个袋子里有东西吗?没有东西为什么它是鼓的?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
1、把袋里的空气对着幼儿的脸打开,体会:是什么跑出来了。(空气)
2、把粉笔往玻璃杯里放,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气泡冒出)
3、师提供多种充气玩具,让幼儿按一按,感觉里面的空气,再把它们放出来。
4、师幼儿一起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
三、尝试活动:装空气。
师:空气是个调皮的宝宝,我们看不到它,谁能想办法把它抓到?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抓空气。
提供塑料袋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到各处去捉空气:室内、外,桌子下。(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怎么捉到的'?(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
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在我们周围。
四、空气本领大。
请小朋友捏住鼻子憋一会,然后再吸气,谈一谈憋气时的感受,体会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
空气小班教案篇6
一、课文说明: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联系实际、体出问题——分组实验、自行探索——汇报研讨、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解释现象”这一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原理,了解热空气的实际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向学生渗透自然事物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使学生认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与同体积的了冷空气相比重量减轻从而上升的道理。
2、难点: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本科教学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即: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 出示自治的走马灯,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个不停的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问:“对于这个现象你们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在强烈
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探究的愿望。
㈡、学习新课:
1、 设计实验、发现问题。
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顺利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应做到:一、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宽松的探究氛围便于学生独立的进行研究。二、提供足够的又结构的实验材料。由于常温下的空气和热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要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应借助一些物体来研究。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塑料袋、小纸蛇、小纸轮等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对热空气进行研究,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分组实验观察纸蛇(小纸轮)转动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组研究塑料袋上升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
2、 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纸蛇(纸轮)为什么会转动?是谁让它转动。
塑料袋为什么会上升?是谁让它上升?
熟料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什么不继续上升?
通过以上想象你认为空气受热后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3、 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学生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热空气的性质。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㈢、巩固、应用
1、 学生解释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2、 教师介绍孔明灯的制作方法。
3、 学生学做孔明灯,并到室外放飞。
4、 出示自制的仪器:“暖风强弱显示器”学生课下研究自制。
空气小班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是生活在空气中的,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2、知道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萌发科学探究的热情,获得怀疑和探究的勇气。
二、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对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气便不能生存。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没有破损的塑料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准备好)、扇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被风吹的经历,知道风吹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
四、理论依据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是判断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指标。首先,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活动前的情绪调动能够使幼儿的主动学习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而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的维系,则是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其次,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首先体现在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或者说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程进行学习。另外,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由于幼儿获得的认识不是来自于教师由外向内的传递,而是经过了发生在幼儿自身内部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是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知识经验。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儿的经验水平是其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起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融入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为幼儿的需求。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幼儿的探究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二、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三、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四、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五、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型"。因此,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这一阶段所具有探究过程的特点,从而使开展的活动能够最大化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五、活动过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中。幼儿分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满空气,然后收紧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气。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幼儿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过观察到塑料袋的摆动,知道风的形成。
教师向幼儿讲解有关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1)空气是能够流动的;
(2)空气的流动便成了风。
3、通过操作,知道空气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儿捏住自己的鼻子,通过尝试着不呼吸空气,知道人离开了空气是不能存活的。
六、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同时注意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空气小班教案篇8
小实验:空气在哪里?(中班)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初步了解物质燃烧需要空气。
2、引起幼儿探究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物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小实验:空气在哪里
指导要点:
一、 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三、动手做实验: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 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四、总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的存在。
空气小班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小班分享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