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案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规划,教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的针对性,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冀教版六上科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冀教版六上科学教案篇1
教材简析
?弹簧测力计》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从拔河比赛入手,引领学生体会拔河比赛时双方之间力的大小的较量,由此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力是有大小的,要想知道力有多大,需要用到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本课的问题聚焦在认识弹簧测力计上。第二部分“探索”环节,包含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初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包括感受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第二个活动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第三部分“研讨”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的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简单原理;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弹力的概念,把对橡皮筋和弹簧被拉伸产生的弹力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第四部分“拓展”环节,用橡皮筋制作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加深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测力计的刻度和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在前面三课学习并了解拉力、反冲力、弹力对物体的作用之后,本课继续帮助学生认识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明白测量力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弹簧测力计常常被叫做弹簧秤。学生对弹簧并不陌生,也见过用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量,但对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却比较陌生,容易与托盘天平混淆,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托盘天平来测量力的大小。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加深学生对测量力的工具的认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但对力的单位“牛”的单位量感还比较弱,在估测和实测物体力的大小活动中要逐渐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力的大小“牛”的感知。
学习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6.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7.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8.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认识弹簧测力计吗?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观看视频资料《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任务: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测量力。
讲授新课
认识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弹簧测力计(弹簧秤)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弹簧——受力时弹簧伸长,产生弹力。
指针——指示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值。
挂钩——挂被测量的物体。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用力慢慢拉弹簧,可以看到弹簧随着拉力的变大逐渐伸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逐渐缩短。由此可见,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伸长越短。结论: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受力越小,伸长越短”的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3.认识刻度板。(1)认识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2)认识最大测量值。不同的弹簧测力计有不同的最大测量值,我们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就是它的量程。
(3)认识分度值。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数值,就是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①应该弄清刻度板上每一大格代表多大的力,每一小格代表多大的力。②读数时,注意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0.1n的力。观看视频资料《认识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实验材料:一个量程为10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笔袋,个空水杯,一串钥匙,一张记录单。实验步骤:(1)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先估测一个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记录下来,然后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实验记录:
物体名称
估测力的大小
实测力的大小
科学课本
4.5n
3.5n
笔袋
2n
1.7n
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5n
4.9n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这个拉力也就是物体本身的重力。观看视频资料《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物体挂在挂钩上,使得弹簧自然伸长,从而产生弹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调零,测量之前要进行估测,选择适当量程的弹簧测力计……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撑杆跳高是田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双手握住一根杆子,经过快速地助跑后,借助杆子反弹的力量,使身体腾起,跃过横杆。横杆的另一面经常放一层厚厚的海绵垫,运动员落在上面,以免摔伤。撑杆是借助杆子弯曲后产生的弹力,而海绵垫在受到压力变形后也会产生向上的弹力。健身球是用橡胶制成的充气球,富有弹性,能承重400千克,可以用来做健身球操,训练胸、腹、背、臀、腿等处的肌肉。健身球的弹力是由橡胶及球内空气受压后产生的。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蹦床是儿童经常接触的娱乐及运动设施,它是由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弹力使上面的人高高弹起的。
生活中的弹力
(班级记录表)
撑杆和海绵垫
杆子弯曲及海绵垫受压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健身球
橡胶及球内空气受压后产生的弹力
跳板
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
蹦床
网面及四周的弹簧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鼠标
内部弹簧受压后产生的弹力
头绳
橡皮筋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弓箭
弓柄受力变形后产生的弹力
......
......
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一个测力计。怎样标画出这个测力计的刻度呢?1.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材料:曲别针、硬纸板、橡皮筋、标准物(如钩码)、笔、直尺等。
制作方法:用曲别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曲别针当挂钩,用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0)。2.正确标画出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的方法。先用钩码等已知质量的物体作重物,在硬纸板上标出1n、2n、3n等一大格刻度,然后在每一大格间平均划分10份或5份,标出数值。注意:刻度的划分应该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范围内。3.两种不同方法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1)用一根较细、较长的橡皮筋可以制作比较灵敏的橡皮筋测力计,用来测量较小的力。(2)用一根橡皮筋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橡皮筋弹力小;最大测量值小些;同样大的力,刻度大些,测量精确度高些。(3)用两根橡皮筋制作的测力计的特点:橡皮筋弹力大;最大测量值大些;同样大的力,刻度小些,测量精确度低些。
针对弹簧测力计准备交流与讨论。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准备测量的物品。
强调先估测,再实测。
估测一个,实测一个。
多测量一些物体后,要尽量估计得准确一些。
测量完材料盒里的物品后,测量自己身边的物品。
通过比较体验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
学生先交流。
学生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主要构造是弹簧,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因此给学生的测力计建议使用能看见弹簧伸长变化的。
学生通过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活动,加深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刻度和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如何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还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及力的单位是牛顿。
板书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调零、平视、量程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冀教版六上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绒、慷、慨、哺、吝、啬、源、藻、吨、廉、域、煌”,会写“黎、股、奉、财、溶、供、基、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了解海洋的慷慨与富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欣赏歌曲。
2.在教师的激情朗诵中走进课文,感染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大海的资料,对大海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4.导入:大海美丽、富饶、慷慨,是生命的摇篮,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入第八课《富饶的海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遇到不好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习效果,对于重点的`字词给予指导,如“琼浆玉液、并驾齐驱、汹涌澎湃”等词语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准备交流读书收获。
三、学习课文。欣赏第一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读第一自然段。
3.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大海的美丽、宽广。作者很爱大海。)
4.作者在这一段中直接抒发对海洋的喜爱赞美之情。你认为哪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好处,理解体会一尘不染、蓝丝绒等词在语句中的起到的作用,感受大海在微风和狂风环境下的不同的美。
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6.朗读比赛,师生评议。
7.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课文的题目是《富饶的海洋》,思考:海洋的“富饶”体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在书上,写上自己的想法。
①海洋有成千上万的鱼、虾、蟹、贝和种类繁多的海藻。
②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盐、药材、石油、煤炭和许多稀有金属。
③涨落不停的潮水,汹涌澎湃的浪涛、永不止息的洋流,以及海洋深处与表面的温度差异,大量的重水,都是廉价而又无比巨大的能源。
……
2.思考讨论:作者除了介绍海洋“富饶”的特点外,还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海洋的慷慨)
3.什么是慷慨?(大方,无私)海洋的“慷慨”表现在什么地方?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
①海洋孕育了生命,学生找出关键词,说出海洋孕育生命的过程。
比如,开始没有任何生命的时候,海洋里有水和许多化学物质,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简单的化合物变得复杂,产生了蛋白体,蛋白体变成细胞……
②海洋有成千上万的鱼、虾、蟹、贝和种类繁多的海藻。
③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盐、药材、石油、煤炭和许多稀有金属。
涨落不停的潮水,汹涌澎湃的浪涛、永不止息的洋流,以及海洋深处与表面的温度差异,大量的重水,都是廉价而又无比巨大的能源。
……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大海的宽广、无私、慷慨。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冀教版六上科学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重在让学生认识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水是咸水,并意识到海洋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发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第二部分,指向海水特点,紧扣海水含有大量盐类这个重要特征,通过观察实验,对比自来水和“模拟海水”蒸发后的残留物,得出海水含有更多杂质的结论,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通过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被转化为淡水的过程,既能认识到海水的用途,也为高年段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埋下伏笔。第三部分,通过阅读和交流,认识海洋中除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还蕴藏着其他资源。初步意识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学情分析】
本课围绕“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引用”和“海洋资源”两个主题展开,重点是通过盐水蒸发和盐水淡化两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海水又苦又涩的原因,并简单介绍“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同时让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并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
2.知道海水苦、咸是因为流入大海的江、河、地下水溶解的盐类物质。
3.认识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地球平面图或地球仪,能初步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
2.乐于探究海水与淡水的不同,学会搜集证据推理出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3.通过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4.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资源。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海水苦咸的原因。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淡水净化装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要保护好海洋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海水的组成及成因。
难点:设计淡化海水的装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模拟海水、蜡烛、勺子、木夹,打火机、石块、保鲜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河流与湖泊、地下水,有没有同学知道黄河和长江最终流到哪里去了呢?
生:大海。
2.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水资源——海洋。
3.师:说说你对海洋的了解。
猜一猜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多少?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张地图,用格子纸附在上面数一数,海洋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多少?
二、海水的组成
1.师: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资源,为什么我们还总说要节约用水呢?我们直接用海水不可以吗?
2.师:海水可以直接饮用吗?海水是什么味道的呀?关于海水你有没有想问的?
3.生:海水为什么又苦又咸呢?海水里面有什么呢?
4.学生猜测:海水中含有盐……
5.师:我们如何来验证呢?对啦,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来蒸干水分。接下来让我们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吧。
6.实验一:蒸干海水和淡水,对比剩余物质。
7.师:留在勺子上的白白的物质是什么?可以尝一点。没错,剩下来的就是盐类物质,海水中含有很多种不同的盐类物质,我们平时吃的食用海盐就是其中之一,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约含35克盐类物质。正是这些盐类物质使海水又苦又咸。
海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体内的四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海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
8.师:流入大海的河水是淡水,为什么海水却是咸的呢?是的,江河流入大海时夹杂了陆地上的可溶性物质(大部分是各种盐类),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盐分被带进海洋,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收入的盐类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留在海洋之内,海洋就变得又苦又咸了。
三、淡化海水
1.师:海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2%,而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1%,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
2.生:淡化水资源。怎样才能使海水变成可以饮用的淡水呢?
3.师:我们刚刚的实验把淡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是不是可以借鉴这个方法来淡化海水呢?
同学们来开动脑筋设计一个淡化海水的装置。
4.实验二:淡化海水。
5.师:我们利用水分吸收热量蒸发再遇冷凝结来从海水中收集淡水,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海水获取淡水的方法。同学们除了这个装置,你还能设计出别的海水淡化装置吗?
四、丰富的海洋资源
1.师:海洋里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有哪些生存的本领?
2.师:海洋中除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还有哪些资源?
3.观看影片。
4.师: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2%。海洋里生活着余万种生物,其中90%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浅海,还有许多生物生活在海岸边。除了生物资源,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所以它被称为“人类的资源宝库”。
5.师: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与海洋和谐发展。
【板书设计】
14.海洋
云雨水分蒸发、凝结
江河
海洋
盐类物质
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
人类资源宝库——海洋
冀教版六上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2、观察常见岩石的标本,了解岩石的外形和特点。
3、选择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花岗岩的示例,使用科学的语言对岩石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4、学会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重点】
1、认识岩石,通过观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难点】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岩石标本、学生自己搜集的岩石、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47页上的一首小诗。
你住在哪里?
山峰、溶洞、海底……
到处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么用吗?
造房、铺路、装饰……
我的用途可多啦!
你的年纪?
嗯——
让我想想。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物质?
岩石。
3、这首小诗写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识?
这首小诗写了岩石来自于山峰、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铺路、装饰,岩石的年龄很大很大。
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常见的岩石。
5、板书课题:
6、常见的岩石。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初识岩石
1、同学们,你们见过岩石吗?你在哪里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岩石?自己见过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出示课本48页有关岩石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些岩石的样子。
4、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点
1、教师引导:岩石究竟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通过观察一些岩石的标本,来了解一些常见岩石的特点。
2、出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种岩石的标本,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本次需要观察的常见岩石的标本。
3、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这些常见岩石的标本呢?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全班交流,预设: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断口上有几种颜色,颗粒是大还是小。
通过使用岩石在纸上画线等方法,来观察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敲一敲、听一听的方法,来观察岩石相互碰撞的声音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来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细观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没有气孔、条纹或者其他花纹。
观察岩石上是否有动物或植物的痕迹。
4、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观测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
活动三:使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常见岩石
1、刚刚我们观测了几种常见岩石的标本,初步了解了这些岩石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该怎样对这些岩石进行准确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课本50页上面花岗岩的描述范例。
3、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这段文字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介绍花岗岩的?
预设:
介绍岩石一般的从分布、组成、质地、声音、吸水性强弱、是否有气孔等几方面进行。
4、下面我们选择一种岩石,仿造花岗岩的例子对这种岩石进行科学、全面、准确地介绍。
活动四: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1、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的兴趣和意念。
2、教师引导:看到如此美丽的岩石标本,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岩石标本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岩石标本吧。
3、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给老师看一看。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岩石。
下面,我们就把大家收集的这些岩石制作成标本。
4、出示课本50页的下面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图,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了解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
预设: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对自己搜集的岩石进行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然后形成岩石标本。
6、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岩石标本。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学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一些常见岩石。最后我们还按照步骤制作了一些岩石标本。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岩石等方法,进一步探究岩石。
【板书设计】
16、常见的岩石
岩石的分布
观察、认识岩石
描述岩石
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冀教版六上科学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海洋占据了地球的绝大部分地方,也是我们人类最大的宝库,我们从海洋中得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们也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如何和海洋相处,如何和大自然相处,因此设计“美丽的海洋世界”活动,带领幼儿认识海洋中的'生物。
【活动目标】
1、能认识各种海洋生物。
2、能比较海洋和陆地环境的不同。
【活动准备】
1、各种陆地的动物图片(长颈鹿、老虎、鸡等)和海洋的动物图片(鱼、海星、螃蟹等)。
2、多媒体课件、自制陆地、海洋家园展板两块。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幼儿入场
随音乐《小鲤鱼》做律动入场。
二、谈话,观看影片
1、谈话。(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大海里有什么?大海一定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咱们一起去看吧。)
2、观看影片。
3、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海里的生物)
4、它们生活的地方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样吗?(比较海洋和陆地环境)
三、认识海洋里的生物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上海洋动物的名字。(鲨鱼、
海马、蓝鲸、珊瑚、海星)
2、记住海洋动物的样子,了解它们的特点。
(幼儿自由说,教师适当的补充)
3、团体活动---选举最受欢迎的动物。
(1)、(出示五幅海洋动物图)每个幼儿投票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海洋动物。
(2)、评出最受欢迎的海洋动物,表示祝贺。
【活动延伸】——帮动物朋友找家
老师这儿还有很多动物朋友,有生活在海洋里的,也有生活在陆地上的。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咱们把它送回家吧。
冀教版六上科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