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葫芦教案6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人在制定教案时,会参考最新的研究,确保教学理念的前沿性,教案的全面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数葫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葫芦教案6篇

数葫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葫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名字叫做《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3.指名答。(出示葫芦。)

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到底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注音的生字。

(2)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3.再读课文,并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答。(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1)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课文中介绍了葫芦的哪几部分,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答。(显示正确答案。)

齐读二、三两句话。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心情会怎样?

分男女生朗读该段。

(2)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指名读第一句话。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齐读该段。

(3)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共同评议:

邻居此刻的心情怎样?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种葫芦的人着急吗?应用什么语气读?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课件演示: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小结

师:在邻居的帮助下,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了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改变了过去只盯着葫芦,不管蚜虫的做法,最终种出了他想要的葫芦。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一,我要的是葫芦,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葫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祖国各地具有特色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

出示课文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二、说话

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三、读文

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2.找到了吗,请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让学生自由说)

3.请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想的是:__。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__。

4.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想象

1.出示图二。让学生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出示图一。让学生补画出葫芦长大后的图画,再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请打开书,根据老师提问,用书中的话回答。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别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

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

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现在就请你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

3.个别读,订正。

4.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怎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

5.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6.过渡:是的,他不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

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讨论:

1.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2.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3.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我请一个孩子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他怎么说的?个别读。

齐读,种葫芦的人说了几句话?分读。

你对哪句话影响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分读。

这是种葫芦的人在邻居劝他时说的话,邻居对他说什么呢?齐读。引读。

如果是你听了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你会怎么劝告他呢?

四、总结

1.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他的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好后,后来长了虫,他不……;邻居……最后才使葫芦……,这多可惜。

2.好,再读一遍课文,回忆内容。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数葫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识记,自主交流,正确认读“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

2、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 利用看图比较,朗读体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知道叶子与葫芦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有联系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师:今天,老师先给同学们来一个现场的简笔画表演。板画葫芦。

2、板书:葫芦。引导学生注意字形。指名学生读,提醒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3、了解葫芦。幻灯出示插图一,在图旁边依次出示相关词语: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引导学生读准上列词语。

穿插学习“藤”。你还知道什么藤?

4、补充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看课文音像,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要求:一边读,一边做好读书记号。

①标上自然段序号;

②圈出难读的字词;

③不懂的词句用“——?”标出来。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逐段读课文;

②注意:邻居 盯着 自言自语

③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感悟第一、四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葫芦的可爱。

①出示第一幅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②课文哪一自然段写这幅图?

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这里的葫芦怎么样?试着填一填:

( )的葫芦叶

( )的葫芦藤

( )的葫芦花

( )的小葫芦

指导读好第二、三两句话。

④看图,种葫芦的人喜欢小葫芦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的句子当中看出,找出这样的句子,用“——”划出来。

⑤学生找出后,幻灯出示第四、五句。你喜欢吗?读好这两句。

⑥他多爱自己的小葫芦啊!可是最后的结果呢?

2、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葫芦的结果

①出示插图二,说说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②看看课文的最后结果是怎么写的?指名学生读。

③看到这个情景,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本来绿绿的葫芦叶变黄了,连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也变黄落下来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四、品读感悟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

2、学生自由谈话

3、分角色朗读练习

①找出种葫芦的人想的说的`话,用“ ”划出;邻居的话用“——”划出来。

②逐句指导读好

③指名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

④采访种葫芦的人:当叶子长了一些蚜虫时,你为什么不治一治呢?邻居劝你治一治蚜虫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听劝告呢?

4、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的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认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他想的是:

5、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

6、教师在学生谈论的基础上补充有关知识: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7、教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小葫芦慢慢地——————————。

数葫芦教案篇4

一、总体构思:

学生刚刚学完《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并且尝试编排、表演了课本剧,为续写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节写作课可以看作是《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高涨的阅读热情、学习兴趣和青少年特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激起他们的写作激情。教学中,仍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自主意识;要帮助他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准确、生动地创编故事;要指导他们懂得自我欣赏、自我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最好两节课连在一起。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1、课前布置学生编写课本剧:以小说的结尾句“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作为开头,合理想象,续编故事,准备在班级表演。每个大组编排一个剧本。大组组长负责本组剧本的编排演。

2、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表演,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主。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演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从续编故事、对话交流和表演中得到写作的灵感。

3、现场写作,自我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大家一定爱看动画片吧,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吗?当然,你还得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师: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动画主人公形象都是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而得来的。同样,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一定会把作文写得更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续写,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想通过这次的写作来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想象力,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观察学生的.反应,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写作热情。)

教师点击电脑,借助多媒体系统展示续写的有关知识和要求。(见板书设计)

教师简要点拨。

(二)课本剧表演。

1、各大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课本剧编排演的分工合作准备过程。教师记载,作为期末综合评价内容之一。

2、四个大组轮流表演课本剧。

3、讨论、评点: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刚才课本剧表演是不是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继续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结合课本剧表演的内容,启发思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师:他们的表演,情节虽然不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强调:

(1)围绕“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编剧。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想象合理。

4、提出本次习作要求。(见板书设计)

(三)自由写作。

1、教师提供三种写作形式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见板书设计)

2、学生写作。

(四)自我欣赏。

1、小组交流:我觉得我的文章这儿写得比较好……

2、请部分学生上台宣读自己的习作,师生点评。

(五)简单修改习作。

学生自由表达:我想这样修改我的文章……

(七)总结延伸:

师:这堂课,我们尝试着把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的写作结合起来。课前,大家发扬合作精神通过查资料、请教别人等各种途径获取多种信息,然后发挥想象,精心构思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课上,大家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写作方式进行写作;而自信的展示、客观的评价、自主的修改,使你们的作品锦上添花。课后,请大家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再送交老师阅评。

板书设计:

1、续写: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故事进一步发展,再次创编故事。

2、续写的要求:

(1)人物性格、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2)情节合理、完整。

(3)想象要有创意。

(4)描写要具体生动。

3、续写的类型:

(1)给一个开头,要求续写成一篇文章。

(2)阅读一篇小说,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在文章结尾处加以续写。

写作要求:

(1)围绕结尾句选材、续写。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你可以选择:

(1)记录故事: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2)续编故事:接着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写下去。

(3)创编故事:自己根据理解自主创作。

教学探讨:

在编排演课本剧的基础上续写小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能激起他们热情和兴趣的工作。当然,从阅读体验到表演心理体验,再到创造、创新,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多。

三、设计亮点

这节写作课教学设计方案,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本化、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吻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方式;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自己评价、修改习作,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数葫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读出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重点)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重点)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谜语,猜一猜:

青青蛇儿满地爬,

蛇儿遍身开白花,

瓜儿长长茸毛生,

老君装药要用它。

(打一植物)谜底:(葫芦)

教师口述:

小朋友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怎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板书:14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赛”,前鼻音“感慢”,后鼻音“藤”,边音“芦”在词语中念轻声等。

②识记生字

①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棵、想、怪、葫、芦、感、蚜、盯”。

②形近字比较识记:“赛一寒”,“盯一钉”“邻一领”“治一抬”。

③同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有关,“怪、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④熟字组词识记:藤:葫芦藤、丝瓜藤谢:谢谢感谢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葫芦芦荟芦苇枯藤藤蔓蚜虫菜蚜好啊是啊比赛赛跑感谢感动慢步慢走

(2)学习多音字:“更、要”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a.半夜三更,不知道谁在楼下大声说话。

b.今天下雨了,我出门需要打雨伞。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要”读“yào”,意思是“索取、希望、请求”,还有一个读音是“yāo”,意思是“求、邀”。组词如下:

更gēng(三更)(更改)要yào(需要)(只要)

gèng(更低)(更加)yāo(要挟)(要求)

②读一读:

a.今天气温比昨天更(gèng)低了?

b.被人要(yāo)挟,感觉很不好。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自言自语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是一种害虫。

奇怪人自己跟自己说话。

蚜虫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解决了阅读障碍,训练了学习生字的本领,增大了识字量。】

三、学习“会写字”

棵谢想盯言邻治怪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棵、想、怪、谢、邻、盯、治”。

②形近字比较识记:“盯一钉”“邻一领”“治一抬”。

④熟字组词识记:言:语言言谈谢:谢谢感谢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想”上长下短,“棵谢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邻”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谢言想”的书写,学生练写。

“谢”:左中右结构,注意字的结构,中间的“身”基本站在田字格的正中央,横折钩压住竖中线。“寸”的横笔写在横中线上。这三个部分等宽,都要写得狭长一些,不要出格,。

“言”:呈倒梯形结构。这个字的横较多,注意不一样长,最上面的一横最长,下面的两横短,三横等距,口要写扁一些。

“想”上长下短,木的末尾捺改点,下面的“心”要写好,第二笔是卧钩,一定卧倒,三个点的位置排放好:第一点不要写在卧钩底下,在卧钩起笔的地方即可,第二点在卧钩上面,最后一点在卧钩收笔的地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生字的书写,按照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进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形容葫芦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2)动词: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2.练习运用:仿写短语

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细长的(枝条)雪白的(棉花)可爱的(小燕子)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自主合作解决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感到种葫芦的人太不听劝告,太蠢。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难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了课文中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

①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②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小葫芦可爱吗?(可爱)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多么”“哇”这两个词强调了小葫芦的可爱。)

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仿写:

例: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你能用“多么……哇”写句子吗?

多么坚固的小桥哇!

多么好看的芭蕉哇!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看到葫芦上有蚜虫时,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从这句话你感到种葫芦的人对葫芦上的蚜虫怎么想的?

(他看到有蚜虫时,毫不在意)

他说了些什么呢?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什么叫“自言自语”?(低声自己跟自己说话。)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体现出种葫芦的人在自言自语,语音低细,信心满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邻居给他提了一个什么建议?

出示句子:“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从邻居的话中你听出了邻居的内心是怎样的?(非常焦急)

朗读指导:用焦急的语气读读邻居的话。

邻居的话是一个什么句?

邻居的话是一个祈使句。

师讲解:认识祈使句

概念:祈使句是用来表示命令、禁止或劝阻等意思的句子。

作用:要求、请求或命令别人做或不做某事。

标志:句尾一般用“啊、吧”等语气词,句尾一般用感叹号或句号。

面对邻居的好心,他采纳了吗?(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出示: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你是怎么理解种葫芦人的话的?

预设:

他认为叶子上的蚜虫和葫芦没有没有关系。

朗读指导:用奇怪的语气读出种葫芦人的话。

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比较朗读:第一个句子要读出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第二个句子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叶子上的虫还要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比较朗读:第一个句子要读出惊讶的语气,第二个句子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那个人最终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他不知道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叶子有蚜虫他不治,于是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你会怎么想?

如果我是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心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非常后悔,心想: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我为什么这么愚蠢,眼睛只盯着葫芦,没想到葫芦和叶子的关系。

5.总结全文。

(1)小组讨论:你觉得种葫芦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固执己见,知识浅薄的人。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否则,会犯错误。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学会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并指导感情朗读。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数葫芦教案篇6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4课讲读课文。本节主要是认识生字。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会写8个生字。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掌握字形结构。

2.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学习8个生字

………………

师:出示生字??

你能用加一加、去一去、换一换的方法对这个生字进行加工吗?

生:我会加一加,言字加上单人旁组成信。

生:组词:写信、送信、相信。

师:出示治

生:我会换一换,治字换成提手旁组成抬,组词:抬水、抬头。

生:我还会换一换:治字换成女子旁组成始,组词:开始、始终。

生:我会去一去,治字去掉三点水就是台,组词:中国台湾、台灯。

师:出示挂

生:挂字换成三点水是洼,山洼。

生:挂字换成单人旁是佳,佳品。

师:出示每

生:每字加上三点水组成海,大海。

生:我会加一加:每字加上竖心旁组成悔,后悔。

生:我还会去一去:每字去掉卧人旁,就是母亲的母。

师:出示棵。

生:我会换一换,棵字换成言字旁,组成课,上课。

生:我也会换,棵字换成页字旁,组成颗,一颗星。

课后反思: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学生学习中经常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当学生遇到形近字、同音字时更是容易被搅得一塌糊涂,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到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错字连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了对生字进行加一加,去一去、换一换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对生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和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及生活中见过的字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再结合组词、说话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新字。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给字找朋友、拼拼摆摆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学习生字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轻松地掌握生字,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应用。

数葫芦教案6篇相关文章:

6的相邻数是几和几教案6篇

万以内数的认识例6教案8篇

6的相邻数是几和几教案参考5篇

数学数一数教案8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案8篇

小班数学数一数教案5篇

幼儿园数学数一数教案5篇

音乐教案数鸭子教案8篇

大班音乐教案数鸭子教案8篇

《相邻数》教案7篇

数葫芦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