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学反思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想在后续的课堂中活跃起来,首先要学会归纳总结,写好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浮力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浮力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 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ti”,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 ,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 flash 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 flash 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2

?认识浮力》教学反思20xx年6月20日,我有幸参与了泾洋初中“钟启鹏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到松树初中送教送培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经历了教学生涯的一次尝试和挑战,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和感悟。

一、教学准备

作为名师团队中的一员,我第一次参与泾洋初中“钟启鹏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到松树初中送教送培这样重大的活动,既充满期待又担心上不好课给工作室抺黑。当接到这次送教活动上课内容为《认识浮力》之后就开始准备,先认真研读课标,从中抓住本节课的要点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知识结构来看,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的力、二力平衡、密度及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是这几节内容的延伸,并为后面学习浮力应用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浮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浮力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主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物理探究方法的培养。经过反复酝酿斟酌,并在我敬爱的师傅钟启鹏老师的指导下,上课课件、导学案和自制的实验器材终于完成。

二、教学过程

我用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一个忙?在不将量筒倒过来的情况下,将掉进量筒的乒乓球取出来?松树中学的同学果然是热情大方,同学们一个个高高的举起了他们的小手。我知道这个问题引入的方法,成功的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授新课过程中我设置了三个学生体验活动:学生体验一:让学生体验把木块和乒乓球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用力将木块和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怎样?同学们都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出来,物体上浮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最终木块和乒乓球漂浮在水面,同学们都能用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出来,现在的浮力与其重力平衡。因此浮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接下来给同学们直观演示了用细线在木块下方挂着一个钩码时,细线的方向与中垂线的方向相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物体所受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学生体验二:将金属块和石块放入水中,会观察到它们下沉。适时提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并引导学生讨论制定验证方案。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1、金属块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n)

2、用手向上托金属块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3、金属块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n)

引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并分析1、2组数据,类比1、3组数据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方向,并总结出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测浮力。

然后提问引导: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并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底部剪开的矿泉水瓶口并注水,矿泉水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不上浮,盖上盖子后乒乓球上浮。同学们都很惊讶。为什么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不上浮呢?接着我用自制的实验教具——两端蒙上绷紧程度相同的橡皮膜的玻璃圆筒进行实验:浸没在水中沿水平方向放置时,玻璃圆筒两侧的橡皮膜向内凹的程度相同;当玻璃圆筒竖直放置时,玻璃圆筒下端的橡皮膜向内凹的程度比上端显著。因有前面液体内部的压强知识基础,孩子们很快得出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的结论。

于是我紧跟着提问:同学们现在知道刚才矿泉水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为什么不上浮吗?河中的桥墩会受浮力吗?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出:因为矿泉水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下部没有液体,所以没有受到液体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而河中的桥墩下部没有液体,所以也没有受到液体对桥墩向上的压力,因此不受浮力。

这时候下课铃无情的响了。我只能无奈地进行了小结,将练习题处理为课后作业。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效果比较好。用演示乒乓球放在一个切掉底的矿泉水瓶子里,向瓶子里倒水时乒乓球不会浮起来,这个质疑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个难题上,我选用了演示实验法,用感性的实验代替理性的分析,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一些。本节课课程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物理探究法的培养,课堂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有兴趣为今后学习浮力这个老大难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设置体现了“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课堂,从物理课堂走向社会”。

本节课的不足与启示:

1、课堂的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下课课堂小结草草收场。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注重语言的修炼及各种课堂突发状况的灵活处理和应变能力的修炼。

2、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中,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比较成功,但有极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仅仅当了一个旁观者,这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引导他们,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特别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全员参与进来?

“学然后不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学生而言最大的资源就是他们面对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从各方面把自己打磨成学生最好的资源而不断努力。

最后感谢在成长道路上帮助我的各位前辈和兄弟姐妹们!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虽然教学过程( )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出示死海中一人在海面上看书,这是为什么?她怎么掉不下去呢?这些问题并不让学生马上回答,给学生留下悬而未解的问题。学源于思,起于疑,为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作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实验桌上的水槽浮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浮着什么?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这四种浮着的物体实验。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水的浮力的存在,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对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这样的办法突破的: 教师拿着钩码、铅片、球形橡皮泥一一呈给学生。问:“既然水是有浮力的,那么把这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怎样?为什么?”同学们大胆猜测,有的说钩码会沉,橡皮泥会浮,有的说这些东西都会沉,说法不一。“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学生把这些材料轻轻放入水中,钩码、橡皮泥立刻沉入水中,铅片先浮在水中,用手一碰,也渐渐沉入水中,然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钩码、橡皮泥不受水的浮力,有的认为它们在水中都受到了浮力,争论的气氛十分浓厚。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现在大家只是猜想,事实究竟怎样呢?你们说说怎么办?怎样设计?用什么材料?同学们开始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当他们有不懂之处时就参阅课本,看到测力计、钩码时,通过讨论很快想出办法:用测力计去称,先称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再称出钩码在水中的重量,这两个重量一比较,重量减轻了,说明钩码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实验,学生亲自证明了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4

前一课,小朋友们明白了浮力丈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小朋友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原本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小朋友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原本想他们中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小朋友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小朋友们的判断,有的来自自身的考虑,有的则是来自他人的判断。假如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身的考虑了。即使自身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他人的考虑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小朋友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论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小朋友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外表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测。

实验自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小朋友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小朋友们的表示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恬静。恬静地考虑,恬静地倾听,恬静地讨论。小朋友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坚持得不错。我褒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示!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5

背景:为迎接区优质课大赛,我校在报名老师中进行海选,据说只有两名老师可以有幸入围。应该说凭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想入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不报什么希望,顺其自然,。但是“上天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所以我莅临听课指导。 教学内容为——浮力。

教学程序:

引入、说说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体验浮力——测量浮力——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练习——小结等环节。

引入环节:

我选择了一个氢气球,幽默的语气开始本节课。(原来打算表演小魔术——不能浮起的乒乓球,后舍去)

体验浮力:

把乒乓球和易拉罐用手指按入水中。比较手所受的浮力和现象。

测量浮力:

把硬币投入水中,提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要求学生小组内利用身边的器材,合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说明这一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能利用弹簧测力计通过称重法比较和测量浮力,解决问题)

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按照探究环节进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猜想的理由要求说出(教师可以提示,猜想的依据可以是生活经验、实验现象、公式、学过的知识,甚至是“直觉”,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可以说出几个猜想)。难点在于猜想的合并归纳和排除。最后是小组分组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反思:课后我及时找到听课老师和领导,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用高校长的话说“这节课不愁教学反思的撰写了”。的确,结合自己的感受并大家的意见,现总结如下:

其一、教学的程序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有备而来。

其二、部分环节设置不妥,造成后两个环节没有完成,是个遗憾。

1、要求写出实验验证浮力和密度关系的步骤的环节可以删去。时间占据了六分钟之多。

2、体验浮力的实验,在提问上或者器材上可以做改进。(提问:哪个更费力代替哪个更容易?用小塑料瓶子代替乒乓球,防止乒乓球的'旋转带来的影响

其三、自制了一个器材方便测量浮力,效果不错,虽然在实验室待了两天,几经改进和挫折,非常不容易,但是结果还是值得欣慰的。

其四、在猜想环节上,我准备了八种可能猜想,并对每一种可能设计了处理方法(后附),但是处理结果还可以更准确、更科学、更明晰。

其五、在教师语言、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强锻炼。

比如引入用疑问语气,提问用祈使语气,表扬用感叹语气等,语言要波澜起伏,这是个慢功夫,今后注意加强和改进。其六、活动型课和讲授型课的比较。(第三节课听了刘老师同样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哪一种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构有没有优势,哪一种更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经历挫折和困难,然后解决问题,其中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找机会把这样的体验给我们的学生。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6

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

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相关的资料,倡导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求实验课程教学最优化。

浮力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相关文章: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6篇

10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6篇

角的比较教学反思6篇

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6篇

认识2的教学反思最新6篇

5的乘法教学反思优质6篇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6篇

物理力的教学反思优质6篇

物理力的教学反思推荐6篇

美术红色的画教学反思6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