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才行,教案是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进度预先起草的文字材料,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泼水节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泼水节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念“p#”,不念“b#”。
令:注意和“今”字区别。读准字音“lìnɡ”。
福:应读作“fú”,不能读作“fǔ”。
2.字形:
蘸:“zhàn”可分部件记忆字形。
敬:左宽右略窄。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健:左窄右宽,中间的“廴”,不要写成“辶”。
寿:半包围结构,寸字底,上面是“丰”字竖变成“丿”。
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2、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3、复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板书:1961年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以看出周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
(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
(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
熟读全文。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讲讲有关周总理或有关傣族人民的故事。
泼水节教案篇2
原文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教案
教材分析
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
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三、识字教学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3、交流识字方法。(感悟:有学生发现可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识记的,也有编故事识记的如“褂”字,孩子说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了一件神奇的衣服。)
四、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看图发现,说说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2、课件出示语句段落,朗读体会。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衣着与表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3)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3、5、6、7、8自然段)
(反思: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个别、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反复地朗读课文,力图通过朗读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我指导孩子朗读的语调定为稍高些,因为的感情基调始终是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也加上一些运气和吐音的知识,让孩子不光是语调提高,加上自己的情绪激动,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反思:问这个问题是预测孩子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凤凰花,想了解凤凰花的有关知识。果然,上课时就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就给孩子们欣赏了凤凰花的图片,介绍了凤凰花的习性。)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二、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恩、凤、凰”)
三、作业
1、积累词语和句子
2、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者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泼水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录象:欢乐的泼水节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的)歌,跳着(的)舞,赛起了(的)龙舟,放起了(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教学反思: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明白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引导着孩子们去寻找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感受到人们对总理无限的崇敬。然后我们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没有丝毫的特殊,从而感受总理伟大的平易近人。尤其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孩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对于课文的朗读,我的示范过多,以至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而生成的个性化的朗读较少,除了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表现较好之外,其他地方,多数是孩子们学着我的朗读模式进行的,另外,在课堂上,我应该采用播放记录片的形式,将孩子们课外搜集的资料更加直观和感性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感情铺垫将更有效,能更好地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发挥作用。
泼水节教案篇4
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认字,加强写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流程之一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喜欢过节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你们愿意吗?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学生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一)识字
1.充分自读,边读边悟。
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小海螺和大海参,借助拼音识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自主识字,交流方法。
(1)这么多的海螺和大海参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3)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多音字:(好像欢乐盛满天空)你们知道带点的字还读什么音吗?
生词:
凤凰
傣族
咖啡
长寿
(读后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3.巩固识字。
出示一棵大果树,树上长满各种各样的果子,摘下一个果子,读对了,这个果子就属于你。(学生读字音并组词)
(二)写字
1.出示小朋友写字图:大家看,这个小朋友写的多认真啊!你能做到吗?学生自主写字。先观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然后再写。
2.根据学生写字情况适时进行指导。小组内展示写字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一)这么快我们就和生字交上了朋友,现在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了,读给其他同学听,他读得好,你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学生练读、互读)
(二)细细品读。
1.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周总理到来之前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学生个别读,其他同学当评委,评评他读得怎么样,也可以自己评评读得怎样。)
2.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当时场面的热烈,人们兴奋的心情。
(1)学生个别读。(指导学生读好四面八方赶来一条条驶过一串串升上欢呼周总理来了!等词句。)
(2)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是怎样的场面。
(3)学生谈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3.读四、五、六、七自然段,体会周总理和普通的傣家人一样,十分容易接近。
(1)多媒体课件展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面。观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抓住描写人物服装、动作的词句反复朗读。(周总理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泼呀,洒呀!等词句)
(4)小朋友,总理为人民祝福,人民为总理祝福,大家笑哇,跳哇,多么开心。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体会幸福快乐吧!(放音乐学生读课文)
(5)齐读后两句。
4.读全文。
四、课文扩展,强化表达。
你听说过或在电视里看过什么节日也很热闹?讲给你的好伙伴听。
五、课外作业。
把泼水节的热闹场面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流程之二
一、读题设疑导入。
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联系生活说说什么事令人难忘,理解难忘的意思。泼水节到底是怎样难忘,为什么会令人难忘?
二、交流学习方法。
学习课文之前,你都做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习?师生归纳整理:
1.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
提问题。3.
找资料。
三、学习课文。
1.面对一篇新课文,我们先做点什么?(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顺应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2.学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要听清楚生字的读音。
(2)分组自学,学生自读,边读边画生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
(4)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喜欢哪一个就读哪一个。
3.读课文。
(1)请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做代表(分自然段)读,其他组同学当评委,评价读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会赞赏他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重点抓住:赶来跳舞笑呀,跳呀!一条条驶过一串串升上一手一手多么令认等词句,体会热烈的场面,兴奋的心情,以及总理平易近人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读的方式采用:自读、指读、评读、仿读、范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感情朗读。(学生自评、互评)
(5)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抓重点)
(6)谈感受。如果你也是傣族人民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说说泼水节怎样难忘,为什么难忘?(创造性的积累,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7)读全文。
四、写好字。
引导学生自主写字,采用自评、他评等办法,互相帮助,写好字。
五、课文延伸。
同学们课前都查找了什么资料,把你了解到的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同学分享你的课外收获。(其他节日的热闹场面,对周总理的一些了解等。)
?附言】
条条道路通罗马,阅读教学过程、方法应当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愿将以上两种教学基本式与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泼水节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念“p#”,不念“b#”。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
2.字形:
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中间是个西瓜的“瓜”。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族: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二)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三)复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练习概括每句话和每自然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板书:1961年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
(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
(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泼水节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拼读“我会认”中的生字,并能组词。从“我会认”的生字中自由挑选2—3个生字组词并能说一句话。
2、给“我会写”的生字找朋友,尽量区分一些同音字,以免学生混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和幸福,感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突出主题,点明重点。(2分钟)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说出故事的名字,生齐读课题。(指导生读出温情的语气来)
什么是泼水节呢?出示图片,师进行解说:当火红的凤凰花开放的时候,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就成了难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进行汇报展示。(10分钟)
1、读读我最棒。(2分钟)出示大屏幕
fènghuángdǎiēnqiāosǎjīnguàkāfēicǎi
凤凰傣 恩敲撒襟褂咖啡踩
duānzhànshòu
端蘸寿
2、说说我能行。(3分钟)
fènghuángdǎiēnqiāosǎjīnguàkāfēicǎi
凤凰傣 恩敲撒襟褂咖啡踩
duānzhànshòu
端蘸寿
3、词语对对碰。(3分钟)
龙恩寿柏泼特敬鲜脚度
4、美文大放送。(2分钟)
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小组内检查纠正。
三、图文对照,品读课文。(28分)
过渡语:伴着凤凰花的花香,踏着象脚鼓的鼓点,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难忘的泼水节。
1、生观看视频。(5分钟)(谁的眼睛最亮,看得最认真,一会儿老师可要出题目考大家的)
师:傣族人民都用什么方式在庆祝泼水节?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生汇报交流结果。
(敲起象脚鼓,赛龙舟,放花炮,唱歌跳舞等形式)
2、再读课文,体会情感。(2分钟)
过渡:再美的节目也有落幕的时候,是作者把那一幕幕热闹的场面变成了这篇优美的文章让我们把祝福传递,谁想变成传递祝福的小天使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出来。(指名分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向往之情(3分钟)
过渡:谢谢八位小天使,是你们的朗读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1961年的泼水节,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我突然想做个现场采访(师现场采访)“请你谈谈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傣族人民对这次泼水节的向往之情。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呢?(请看大屏幕)仔细看,认真听(师范读)生小声试读,指名生读。指导读时突出“特别”二字。
(2)欢迎总理。(4分钟)
过渡:得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傣族人民高兴极了,请你用“——”划出他们是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生回答。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已经被傣族人民的热情感染了
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重现当时的情景吧,傣族同胞们,让我们一起欢呼吧。边体会边试着读一读。生试读,指名生读。以游戏的形式男女生合作读。指导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来。
(3)认识总理。(4分钟)
过渡:在欢呼声中,一个和蔼可亲的伯伯来到人群中,(请看大屏幕)来,认识一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师在图上边指着边解说。(只见他上身穿着对襟白褂,下身穿着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水红色头巾,看他的表情,文中有一个词语用得非常好,看谁的眼睛亮,一下子就能找出来。)
指名生上前边指边描述。以后描写人物时也可以从穿着入手,我们可以现场实践。现场找一生为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泼水祝福。(4分钟)
过渡:不知不觉中,欢乐的泼水节开始了,老师今天就充当一下解说员,(请看大屏幕)师边读边演示周总理泼水的动作。想象一下,周总理会说哪些祝福的话(可引导学生想象祝福的话语)
总理的祝福温暖着傣族人民的心,他们也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敬爱的周总理,傣族同胞们,让我们一起把祝福送给他。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师边解说边播放图片)
4、情感升华。(3分钟)
相隔遥远的时空,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幸福,那份快乐,那么作为和周总理欢度泼水节的傣族人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把情感抒发出来吧。(请看大屏幕)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2分钟)
过渡:学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节日?
五、教师小结。(1分钟)
泼水节已渐渐地落下帷幕,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也即将结束,花香怡人,鼓声悦耳,这真是难忘的一节课。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明白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引导着孩子们去寻找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感受到人们对总理无限的崇敬。然后我们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没有丝毫的特殊,从而感受总理伟大的平易近人。尤其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孩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对于课文的朗读,我的示范过多,以至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而生成的个性化的朗读较少,除了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表现较好之外,其他地方,多数是孩子们学着我的朗读模式进行的,另外,在课堂上,我应该采用播放记录片的形式,将孩子们课外搜集的资料更加直观和感性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感情铺垫将更有效,能更好地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发挥作用。
泼水节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字,会认10个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更体会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鱼水情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书写正确、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德望19个生字,指导书写4个生字;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师简介泼水节的来历及傣族的风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不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2、自由读课后生字,在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的、2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度、敬、赶、驶”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让学生了解撇的写法,学会运笔、顿笔写出笔锋)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度”。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后面底个生字。
2、学习课文3-8段,体会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更体会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鱼水情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而泼水节是傣族所特有的一个盛大节日。记得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格外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欢度节日,你们也想参加吗?
行,那就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个——
2、齐读课题。
3、复习生字
二、自主探究,会文悟情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
1、白由读第3-6自然段,勾画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先来看看傣族人民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后,课件相机出示句子,顺序不限。
a、“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从中你体会出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抓住“一大早、兴高采烈、四面八方、赶来”等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指名读、评议、齐读。
b、“为了欢迎周总理……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毽。”从中你体会出什么?(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方式隆重迎接尊贵的客人,他们多么开心呀!)
c、一条龙船驶过江而,一串花炮升上天空。从“一条条”“一串申”更能体现当时场面热闹非凡,人们激动万分。引读,表演:人们搬动地欢呼起来:“周总理来了!”
师生赛读。
d、配乐读第3自然段:
课件配乐(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风尾们〉),伴着这婉转动听的乐曲。让我们也加入欢迎的人群,迎接周总理的到来!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a、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后,相机出示句子o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同傣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
a.说出表示动作的词:接过、敲着、踩着、载歌载舞。
b.谈体会:从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平易近人)周总理和普通的傣家人一样,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有感情地朗读。
b、“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一手拿着的树枝蘸水向人们泼洒。”
a、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b、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说。
c、演一演:配乐师生表演,交际互动,互相祝福。
c“他还乐呵呵地舀了一碗水……幸福的热泪和清凉的水一起流淌……”
a、指名读,
b、说一说:说说姑娘和小伙为什么留下幸福的热泪?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c、周总理是多么的可敬可亲.姑娘、小伙的脸上已分不清哪是清凉的泉水,哪是幸福的热泪,他们已陶醉在这深深的祝福与关怀之中。此时,什么语言也无法表达他们的激动、兴奋、快乐、幸福!
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赛读。
引读“清清的水,祝福的水……是那么开心!”
课件展示泼水节的场面。
分组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3-6自然段。
五、释疑小结,激情升华
1、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幸福、难忘?
总理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傣族人民,与人民心连心.那么可亲可敬。
2、傣族人民沉浸在这幸福的回忆之中,让我们深情地读读第7-8自然段!
六、课外延伸,激趣探究
1、查找、收集周总理的有关故事、图片。
2、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风俗。
七、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分析结构。
2、教师范写“祝”。
3、学生描红1个、写2个,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略
泼水节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托班数学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