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称象教案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非常常见的材料,因此需要认真对待,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言文称象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称象教案5篇

文言文称象教案篇1

一、 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 简介作者

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6.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二.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三、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文言文称象教案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

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

(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

【积累词语】

重点掌握:并 尤 冀 俱 竟 始 具 蹉跎 朝闻夕死 令名 彰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造成行文上的曲折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是山重水复,但笔锋一转又柳暗花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翻译: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要点:“为乡里所患”:被字句。“始知为人情所患”与此句同。 “所患”: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原文: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翻译:(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 加厉害。

原文: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翻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要点:“或”:有的,有人,有时。 文言文没有量词,所以翻译时要补充适当的量词。

原文: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翻译: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

原文: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翻译: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

原文:经三日三夜,乡里皆为已死,更相庆。

翻译: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

原文: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

翻译:(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

要点:“竟杀蛟而出”:其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先“杀”后“出”。

原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翻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

要点:“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其中的“而”是转折连词,可是,但是。

原文: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翻译: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要点:“人患志之不立”: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使前后的“志”和“不立”都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俗称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原文: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一个忠臣。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凶强侠气。 ㈡暴犯百姓。

2.“或说处杀虎斩蛟”、“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三句中,哪些词都有“说话”的意思?它们的具体含义又有什么差别?

“说”,有劝说之意;

“告”,有告诉、诉说之意;

“云”,就是说,有用话表示之意。

3.清河的话有哪两层含义?

??人贵闻道,不在于年龄大小。

??闻道后贵立志去做,只要做,就一定能有成就。

4.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

早年“凶强侠气”、“暴犯百姓”,后来知错就改,自新成才。

5.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社戏》,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文言文称象教案篇3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文言文称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从师的必要

3.赏析本文的对比证技巧

4.背诵课文

??

教学内容:朗读正音,质疑答疑。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审题

①定文体。说,文体名称。

②明内容。题目中“师”的含义是老师,还是“从师之道”?

③作者简介

读课文注释1。

二、朗读正音

1.指名读。注意字音、句读、语气。

2.齐读。

三、质疑,解疑

老师指点方法、技巧。

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一、二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段,知识归类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终 闻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③虚词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异义

学者 从而

⑤词类活用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二、翻译第二段,知识归类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惑 句读 遗 之族 若 谀 复 齿

②通假字

③虚词

之 而 乎 其 于 则 所以 犹且

④古今异义

众人 小学

⑤词类活用

师 下 习(使……学习)

⑥文言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三、指导背诵

1.讨论: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老师板书

第1段

首先亮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明确老师的作用,接着一正一反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自己对择师的认识,指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叹当下师道不存;然后古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师对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着以择师教子与己耻学于师对比,批评其未见明,然后将百工等不耻相师与士大夫群聚而笑对比,感叹师道不复。

2.背诵

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贻

②虚词

③古今异义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师不必贤与弟子 不拘于时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4.指导背诵

这两段的思路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的主旨及论证思路

1.本文的观点有哪些?找出来。

老师板书

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 分论点

从师必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为什么)

从师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耻师可耻 师道不传久,欲人无惑难

(为什么)

从师标准 圣人无常师

(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讨论:①你认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帜鲜明,作者是怎样传达这种强烈感情的?请分析。

学生充分讨论、回答。通过回答明确观点之间的关系和对比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补充上边板书。

老师明确: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3.明确写作背景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4.背诵全文

5.延伸

后人评价《师说》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进步”,那么你认为《师说》的思想进步性体现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三、作业

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值得学习,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写一片段,论证论点“语文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说》导学案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 学习文章第一段

3、 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 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 ) 苌( ) 聃( ) 郯( ) 句读( )

或不焉( ) 欤( ) 蟠( ) 经传( ) 贻( )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 (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从而师之

5.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 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传授 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 1 师 ① 名词,老师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作动词,学习 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 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承接 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 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 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 (反称代词,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三条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

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分为两层:①、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② 、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耻学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耻师:以从师为耻

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对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朗读时,应读出语气。

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二、思绪拓展:

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同步检测:1.d(a.传zhuàn b.苌cháng 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 6.c(判断句)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师说》导学案

课题:《师说》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知识与能力)

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难点:

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激趣资料】

一、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自主预习】一、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读准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医 针砭(biān) 阿谀(yǘ)

郯子(tán) 苌弘 (cháng) 师襄(xiāng)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现象

?预习检测】文言现象整理:

1、列出课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释意义

2.古今义对比整理

古之学者 古: 今:

句读之不知 古: 今:

小学而大遗 古: 今: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古: 今:

吾从而师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今: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整理

(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渔人甚异之

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我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和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交流

?小组疑问】将小组的疑问写下来,和别的小组一起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怎样从理论上作初步论证?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与上段什么关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

4、 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赞扬李蟠?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总结本文在语言、论证结构上的特色

?当堂检测】【基础提升训练】

一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作《师说》以贻之

c.吾从而师之 d. 彼与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传 b .绝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学者必有师

c.利 d. 师

金就砺则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答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

5、解释加点词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2)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写出这段文字批判的三种错误态度及结果。

(1)态度 结果

(2)态度 结果

(3)态度 结果

7、对本段意思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措施

怎样认识韩愈在文中所讲的从师的道理?讨论后提取文章的精华及糟粕。

文言文称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文言文称象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班快与慢教案通用5篇

小班穿雪花片教案5篇

滑滑梯的安全教案5篇

学前班课教案5篇

风美术教案参考5篇

风美术教案5篇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精选5篇

音乐走走走教案5篇

中班光和影教案推荐5篇

小班科学光和影教案通用5篇

文言文称象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