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多思考才行,在教学评价中,教案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地下宫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地下宫教案篇1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讨论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多层思考,全面发掘课文的各种资源,力求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地下宫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 整体感知
1、 展示学习目标
2、 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 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 精读赏析
1、 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3)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 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4、 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1)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析:详见教参144页
(2)“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
(3)“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p146
(4)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四) 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地下宫教案篇3
【公开课教案思路】
教学本文,要在课前安排同学查阅作家相关资料和时代背景,课上应引导同学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另外还应引导同学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讨论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多层考虑,全面发掘课文的各种资源,力求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溺、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⑵认识张抗抗其人和作品。
2、能力目标:
⑴能品味本文充溢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⑵掌握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示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身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示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和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同学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维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作者照片,检查同学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预习情况。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发明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地下森林发明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同学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溺(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身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同学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1、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3、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同学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假如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⑴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同学考虑、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真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⑵同学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身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⑴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局部(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迸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
地下宫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对森林的知识导入,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文中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探讨在阅读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启迪”,结合名言和事例来谈自己的体会。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生齐答:没有。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张抗抗一起走进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2、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朗读课文)
1、什么叫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3)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三、细读
1.“黑暗”的是什么呢?――环境的恶劣。快速浏览文中3-20段,具体说说地下森林环境如何“黑暗”。
——主要是3-20段中的一些句子。
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象到了世界末日……
啊,听苍郁的巨木在风暴中咔咔折断,见地心的“热血”喷射上天,气势之宏伟壮观,连太阳都要肃然起敬。
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鲜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
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旧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那幽暗的峡谷,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句子很多,对有欣赏价值的要加以品味,朗读)
2.是啊,阳光无情,生命荒芜,岁月漫长,但,地下森林依然执著地长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受到人们深深的景仰。
人们为什么景仰它呢?请齐读20自然段,然后再看看课文其它部分,具体说说。
地下宫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地下宫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
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⑴ 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⑵ 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 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像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地下宫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以及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2、品味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以及从中悟出的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你会想到用哪些词语或语句来形容呢?是的,它雄伟壮丽,遮天蔽日而又浩瀚无垠,阳光宠着它,清风吹拂着它,雨水滋润着它。然而,你们是否知道,在黑龙江宁安境内距境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井底一般,阴森森的不见阳光的深谷中,还生长着一片地下森林,今天,就让我们乘着著名作家张抗抗为我们架起的想像之舟,去追寻亿万年前生命的灵光……
二、板书课题,解题。
断想:即片断感想,感想虽属片断,但作者感受强烈,且饱含哲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站在地下森林的面前想到了些什么。
读完全文,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像,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这些内容应从文中去哪些段落去寻找(对,3—20段),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出结果后,汇报给大家。
四、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1、各小组概括得很好:请看大屏幕,地球曾经遭遇火山爆发,所有的生命都毁灭了;大地上再没有了百鸟啾啾,也没有树叶沙沙;火山制造峡谷深渊;当过了很多很多年后,山岭间一片郁郁葱葱,而幽暗的峡谷依然阴森森、光秃秃,生命难以在这里萌发,更主要的是,连阳光也从不光顾峡谷,这里寒冷异常。——难道峡谷就永远这样沉寂吗?
2、不,它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的不公,顽强地忍耐着,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守目标,最后终于长成了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3、那地下森林是靠着哪些优秀品格战胜这所有的艰难险阻的?
请小组讨论回答
集体的力量总是最强的,你们答得很好。有顽强、有坚忍;地下森林能克服重重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还因为他有乐观豪迈的品质!同学们的回答都扣到了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乐观豪迈、坚守目标、执著追求。很好。那地下森林长成后,又表现出哪些优秀品质呢?请读(22——27段)
4、是的,它把粗壮的双臂伸向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了人类,这表现了他的——无私奉献!当小草自鸣得意时,拥有巨大财富的地下森林还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又表现了它的沉着谦逊。
5、作者对具有如此优秀品格的森林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是佩服、颂扬,是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景仰之情。是的,你们概括得特别好!
6、那作者由地下森林的成长过程感悟出什么样的哲理呢?同桌讨论并汇报结果
很好,各桌讨论都很热烈,发言也很积极,现在请汇报你们同桌讨论的结果。不错,同学们的都找到了课文中饱含哲理的语句,那就是第26自然段中的“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仔细品味这句话,它除了赞扬地下森林顽强的不屈的生命外,还在表达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畅谈你的理解。
不错,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坚守,只要忍耐,终究会获得应有的尊敬和荣誉。
五、品味语??
1、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富有激情,如开篇写森林的一般景象,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写得很简练,且形像感很强,但在描写一般森林之后,作者笔峰一转,“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情势突变,情感的力度陡然强化,表示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询问、同情,对生命不公的怨恨,对自由、公平、创造的渴望和追求,这些感情在后面各段都有贯穿和渗透,特别是贯穿全文的九个问句,请同学们找出来。然后每一小组选择两句讨论分析它其中的含义及感情分量,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同学们体会感情的角度把握得很好。的确,在课文第二段的第一、二、三问和第13段的第七问都在提醒读者注意,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而第11、12段的第四、五、六问是无疑而问,是在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第10段就专门谈及阳光的不公平,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句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而23段的第八问、第九问,是对历经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一种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的患难真情。这里有提示回味上文内容的作用。
2、除了这九个问句很有特色外,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写景语句,请同学们找一找,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并说说选择它的原因。
同学们选的语句都很优美而生动,特别是像“黑黝黝”、“光秃秃”、“密密麻麻”这样的叠字句,用得精心而细致;“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松”、“没有小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等则属于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同著名作家张抗抗一起,站在地下森林的面前,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在作者优美生动语言的带领下,我们似乎见证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艰辛历史,让我们满怀激情地歌颂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后,让我们也向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表达一下景仰之情吧!
(多媒体展示:地下森林成长的过程)
请同学们下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发挥想像的写法,以“ 断想”为题写一则两百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坚忍顽强
乐观豪迈
地下森林佩服景仰顽强的生命
无私奉献
沉着谦逊
地下宫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