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教案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开始教学之前,先准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回忆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回忆教案8篇

回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自己读课文。

2.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朗读全篇课文。

2.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回忆教案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忆我的母亲》赏析

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原载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这是一篇朴素优美的典范性的记叙文。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朱德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一曲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逝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家,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读《回忆我的母亲》,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敬与怀念。

本文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自然段,说明本文的写作动机。“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像那些优秀的散文一样,本文第一笔就接触了主题。直截了当,点出了记叙的对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得到母亲去世消息的“很悲痛”的感情。“我爱我母亲。”这是十分真挚、朴素的内心情感的抒发。接着,作者突出了母亲优秀品德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勤劳一生”,是本文记叙母亲的重点。“特别”“值得”“永远”这些词起了强调作用。这一句既点了题,又是总写母亲的美德,很自然地成了提起下文的一个纲。

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2至第13自然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翔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这部分开始,作者先回忆了自己“世代为地主耕种”的贫苦的佃农家史。据有关材料,朱德同志的母亲是19岁上嫁到朱家来的。在那黑暗的旧中国,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怵目惊心啊。作者画龙点睛地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着详叙母亲其他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个典型事例,也便概括出了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但是,作者的母亲,性格又是极为刚强、坚毅的,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连照顾孩子的工夫都没有。但是,这位勤劳的母亲却给了孩子们极好的影响。

文中首先谈到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由于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_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

接着,文章又介绍了母亲的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了“有铜钱那样厚”的“家织布”,一套衣服两三个孩子“接着穿还穿不烂”。这都表明,母亲确实是个勤俭持家的能手。

母亲第三个方面的特点是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她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她的良好影响下,这个大家庭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劳动妇女,她鼓励作者去寻找新的生活。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行动。但是,对于这样起码的反抗行动,万恶的反动统治阶级却总是进行野蛮的镇压。有一次,作者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这是吮吸人民血汗的万恶的剥削阶级及其爪牙,欠下人民的又一笔血债!正是在这样的荒年暴月里,灾难也降临到他们家庭。1909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地上加租子,由于阴谋未能得逞,“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作者沉痛地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剥削阶级的侵害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这种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也给了向往革命的幼年时期的作者以良好的启示,作者回忆说:“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曾经以节衣缩食的办法培养作者去读书,想着靠他作为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在作者求学期间,尽管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负了200多块钱的债,母亲仍然一直顽强地支持着他。后来,当作者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时,又得到了母亲的“许多慰勉”。这足以表明,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再往后,随着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作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他。作者满怀激情地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读到这里,革命母亲钟太夫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钦佩,使我们敬仰。

作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将结束时,特别强调加以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作者对母亲的颂扬,也是对劳动妇女的颂扬,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优良传统的颂扬。

从第14自然段至结束,是全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第14、15自然段是两个并列段。作者在扼要地回顾了母亲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之后,十分明确地总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良好教育与影响。作者以“我应该感谢母亲”而加以强调说:“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就是向困难作英勇无畏的斗争。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是一个革命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作者十分豪迈地回顾说:“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我们敬爱的朱委员长,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与红军士兵一起下山挑粮,与革命战士一起上坡开荒,处处以身作则,成为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光辉典范。作者还质朴动人地说:“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作者之所以怀念母亲,这是因为母亲始终如一地积极支持他投身革命。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母亲的这种支持,是有深远意义的。作者进一步阐述他的感受说:“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满怀革命哲理的话,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深深地懂得: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就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作者对母亲的颂扬,就是对劳动人民的颂扬。作者挥笔写下的这篇纪念文字,就是一首质朴动人的讴歌革命母亲的交响乐章。作者恳挚地告诉我们:“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但是,作者是把他的怀念母亲的深厚感情同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革命感情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他十分坚定地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金石铮铮的语句,披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革命胸襟,给革命的后来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在这篇简洁朴素的优秀散文里,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讴歌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示了继续革命、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像那些优秀的作品一样,本文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开门点题,清新自然。文章第一部分,就是这样质朴无华的几句话: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个开头,既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就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揭示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宽阔胸襟。文章思想畅达,线索清楚。先由家史写起,依次介绍了钟太夫人的“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等方面的动人事迹。全文用口语写成,没有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形容词,是无产阶级优良文风的体现。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里,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的,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这么一来,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色:热爱劳动,支持革命。读后,给人留下了经久不忘的印象。

夹叙夹议,情真意挚,是本文的第二个艺术特点。读着这篇优秀的散文时,我们不但看到了作者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美丽的精神世界,而且受着作者那奔涌起伏的革命感情的波涛的冲击。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种议论又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作基础的,写来具体、翔实,读着亲切、感人。例如,写母亲整日劳碌着的形象,同时就写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感受:“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_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到了后文,作者又与此相呼应地议论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就是在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

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第二,课文内容中联系到考点的部分,应该落实考试,抓住要点和中心,保证对文段分析的准确性(主要针对阅读题型)。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应明确参考答案的范围,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学生积极性还不够。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加入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环节,以次避免学生自主探究导致的冷场氛围。关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包括同桌之间讨论、分组讨论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从中引导。但此次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太深入分析课文,而学生对文段进行归纳总结时,我的启发性语言也不够清晰明白,造成学生理解欠缺。关于这点,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和作者背景来进行引导。并且,我在过渡问题时,启发性的语言不够优美,组织性的语言也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前路漫漫,吾当上下而求索”

回忆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学习朱德母亲优秀品质,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朱德年前的照片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字音

3、根据注释说出词语

4、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党中央毛主席都赠送了挽联,这样一个母亲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结合文章说一说朱德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结构探究

文章一共17个自然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所以全文的结构怎么划分?

(五)课文研习

1、齐读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哪句话交代了写作缘由?哪句话定下来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哪个词既是全文的主线又总领全文?

2、母亲一生可回忆的事情太多,作者选取了最能变现普通劳动妇女的哪个本质特征进行重点描写?(勤劳)

3、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母亲勤劳的句子。

4、母亲除了勤劳之外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说说表现了什么优秀品质。

5、母亲这么多的优秀品质对朱德有没有什么影响?在文中找出来。

(六)课堂小结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以尽忠于民族的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三、作业

1、搜集母爱的诗文、名言、俗语。

2、朱德的母亲对他影响这么大,我们的母亲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以此为话题写个小作文。

回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回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的人间第一爱就是母爱。生活在妈妈苦心为我们营造的绿荫下,我们倍感幸福和温馨。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广博的一种爱。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表现“母爱”的诗篇,又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母爱的崇高,不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名家伟人,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都会拥有那份浓浓的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赞颂母亲的散文。

?幻灯片3】《回忆我的母亲》

?幻灯片4】学习目标

检测字词:【幻灯片5】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勉强(qiǎng)迁徙(xǐ)慰勉(wèimiǎn)溺死(nì)衙门(yá)私塾(sīshú)调料(tiáo)血溅(jiàn)瞒着(mánzhe)

二、解释下列词语【幻灯片6】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回忆录知识介绍【幻灯片7】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整体感知【幻灯片8】

一、阅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的句式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抓住文中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归纳:【幻灯片9】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爱劳动的平凡的人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

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二、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幻灯片10】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 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回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回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中国的局势,如“伪满洲国”

(5)、休闲娱乐

第7个片段,看电影,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以及史沫特烈援助当时的中国的事情;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帮助瞿秋白先生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回忆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回忆教案8篇相关文章:

8.9的组成教案优秀8篇

幼儿园8.9加法教案8篇

数学8.9的加法教案8篇

大班8.9的加法教案8篇

8以内数的加法教案8篇

数字1到8的教案8篇

幼儿园大班保护牙齿教案8篇

关于剥的音乐教案优质8篇

鹅音乐课教案模板8篇

鹅音乐课教案优秀8篇

回忆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