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过撰写教案可以更好地安排课堂的个性化学习时间,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通过写教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条理和系统化,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台阶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台阶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一位旧中国的父亲,通过自己的毕生努力终于建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事,表现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部分词语,理解父亲形象的含义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难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 教师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二)师简介作者
(三)生齐读教学目标:
(四) 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的字词:
凹 涎水 揩 嘎 尴尬 撬
2、介绍小说的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提示: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思考题:①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②“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③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④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a、透过父亲这个人物,你看到了什么?
点拨:a、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追求,就是要赢得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他毕生的奋斗目标。
人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b、父亲一生非常艰难,为什么?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的是一位父亲,儿子眼中的父亲,同学们,你了解你的父亲吗?能否说说你眼中的父亲。(注意抓住父亲的性格特点)
六、课堂总结:
主题: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喻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七、布置作业
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线索:台阶
父亲:勤劳 善良 谦卑 顽强
台阶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复述法和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这个家是你避风的港湾,是你生活的根。随着我们渐渐的长大,我们的家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我想都与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了你美好的回忆。那下面哪位同学能够打开你的心扉给我们讲讲你的家的故事呢?
二、展示课标及基础训练
1.在大屏幕展示本课课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投放)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快速自读课文
(1)父亲为什么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子?
(2)父亲是怎么造成的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子造好了父亲发生怎么的变化?
2.学生读后思考、讨论、明确以上三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感知文章
1.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并就文中内容提出问题。
2.学生将提出的问题拿到班级同学中进行讨论,并得出答案。
3.教师就同学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进行指导总结。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补充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文章时解决。)
五、合作研讨,把握父亲形象
小组研讨,后把结果在全班交流。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六、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同学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节。
七、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八、拓展延伸
说一说我们自己的父亲。
台阶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做好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 )
黏性( ) 尴尬( ) 撬 ( ) 憋( )
半晌( ) 揩 (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 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 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v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v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v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v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v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 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 以>为题,写一篇短文。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表真情
悟主旨
评人物
讲故事
台阶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
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伸
思考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
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
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
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台阶的教案篇5
1、教学设想:小说《台阶》叙述了父亲——一位普通农民为盖新屋而辛劳一生的故事,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八年级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有一些方法。教授本课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一步传授阅读的方法,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②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课前预习
识记生字词,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都爬过台阶吧,望着高高的台阶,我们会想什么?是啊,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所以爬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台阶低一些。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一些多一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二 台阶的故事——概说故事情节:
师: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三 台阶上的父亲——概说人物形象
?一》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师:把握了故事情节,我们就会对小说中“父亲”这个主人公有个初步印象。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二〉点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下面,老师先指定一些语句,大家细心揣摩,看看这些语句使你对“父亲”这一人物有了怎样的了解。
为提高效率,每组重点点评一处:第一组点评第6和7自然段;第二组点评第13自然段;第三组点评第19自然段;第四组点评第21自然段:第五组点评第30段。用5分钟时间,先自己体会,再小组交流。本组的问题考虑完后,有时间可以再思考其它组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请大家再找出一两处,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批后发言)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前面大家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本文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四、台阶下的思考
师过渡:“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同学们,大家结合小说写作的背景来研究一下,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派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他又是许许多多个父亲,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盖一座新房,给儿女成家立业。(《父亲》音乐响起)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们看来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起我们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成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作业: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子女,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片段
台阶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