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登山教案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通过写教案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三登山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三登山教案6篇

小三登山教案篇1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自学入手,直奔中心

⒈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

⒉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学生的填空内容,全班评价、矫正;

(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说出段意;(3)读出课文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学习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投影:“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列宁怎样害怕它?以此阅读课文,引出两个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

①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巴果茨基历险情形的字词: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

②品。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为下文理解列宁的坚强意志作铺垫。

③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走险路的惊险、艰难和恐惧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设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到列宁所处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极度恐惧。

(3)讨论,从“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说明小路的确很危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列宁正视现实、承认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出示二、三两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已的意志。”

(2)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后半部分,看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找语句。读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再读一渎。

②作比较。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小三登山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对序数活动感兴趣。

2.掌握1-10以内的序数,能够使用第几名来表示小动物的登山排名。

3.能够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作业单,并收纳好工具。

二、活动准备

水彩笔、作业单、展板、小狗、小猴子、小兔子、大象、乌龟动物的卡片若干、胶棒、ppt课件、序数卡、轻音乐。

三、活动重点难点

1、掌握1-10以内的序数,能够使用第几名来表示小动物的登山排名。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出活动主题,教师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有位新朋友告诉了我一个小秘密,它说动物园今天要登山,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出示ppt

1.教师提问:都有那些小动登山了?

2.教师小结:原来小狗、小猴子、小兔子、大象、乌龟等都来登山了

3.教师提问:小狗在第几个教师与幼儿一同数小狗在第几名。出示ppt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正确的找到了小狗的排在哪。原来它在排在最后面。兔子的身后。那兔子排在第几名呢

(三)教师出示ppt,掌握1-10以内的序数。

(1)教师提问:哪位小朋友想试一试找一找小猴子的排名?

(2)教师小结:我们先要从上往下数出小猴子的排名,再从下往上面数出它排在第几,就能够知道小猴子的排名了。

(3)鼓励幼儿数一数其他小动物的排名。

(四)幼儿完成作业单,并进行分享

(1)先完成的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板上,与同伴共同分享作品。

(五)游戏我的新座位,活动自然结束

教师:小动物的排名都找好了。那现在我们看看自己手中的卡片找找你们自己的新座位吧!

小三登山教案篇3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1.指导朗读。注重表扬、激励,激发朗读兴趣。(这一次读,要比初读课文时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谈精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3.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①指名上台表演。

②让表演的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情况。

(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内涵。)

4.质疑: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列宁下山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他第一次走与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课文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列宁说的那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5.教师归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

2.列宁下山时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二、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试着解决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归纳意见。

3.班上交流汇报。

(1)解决第一问题。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小路之险,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觉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巴果茨基的语言:“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您不能从这儿过。”动作:“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昏目眩”。)然后让学生读写景的那段话,抓住“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进行交流。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决第二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读懂列宁说的那段话,从中找出原因。①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②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③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②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3)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联系实际,谈一谈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延伸拓展

既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小三登山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1)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2)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①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②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1)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2)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3)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小三登山教案篇5

一、设计意图:

轮胎是孩子们常用的运动器械,我利用轮胎设计组织了本次活动,以登山运动员训练的情景贯穿始终,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第一环节是准备活动,着重进行练习手臂的运动,为搬轮胎做准备。第二环节为基本部分,共有三个游戏:游戏一“跋山涉水”,幼儿用多种方法通过由轮胎、垫子、圈铺成的路,并加入快速跑、跳等动作,加大了整个活动的运动量;游戏二“挑战轮胎山”,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分为挑战速度、挑战难度、挑战稳固度、挑战高度四个环节,让幼儿逐渐掌握搭建轮胎山的技能,培养勇敢的品质,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游戏三“抢占高地”,幼儿分组登上轮胎山,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第三环节为放松活动和整理活动,让幼儿尝试科学地开展全方位的放松活动,最后收拾整理器材,培养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及收拾物品的习惯。

二、目标:

1、尝试小组合作搭建轮胎山,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2、在搭建、攀登轮胎山的过程中发展平衡能力,锻炼手臂力量。

三、准备:

1、幼儿穿上适合运动的鞋子和裤子,分红、黄、蓝三队,贴好标记。

2、将场地分成三块并分别贴上红、黄、蓝线;用轮胎、垫子、圈铺成一条路,汽车轮胎27个(汽车型号不同,轮胎厚薄也有差异)、垫子9块、圈18个。

3、教师用的小蜜蜂耳麦、哨子,奖牌一块,五角星若干,做好标记的长竹竿一根。

4、热身音乐《向前冲》,放松音乐《天籁森林》。

四、过程:

(一)准备活动

在教师带领下进行热身运动,做从头至脚各关节的放松运动,着重练习手臂动作,为搬轮胎做准备。

(二)基本部分

1、游戏:跋山涉水

(1)幼儿熟悉“山路”,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

师:我们是登山运动员,今天要参加各种训练。首先我们要顺利地通过这条山路,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通过。

(幼儿自由尝试。)

(2)幼儿相互模仿同伴的方法,快速通过山路。

师:现在,我们要挑战速度,请你用最快的速度通过这条山路。

(幼儿尝试2~3次。)

(3)教师小结:你们真厉害,用跳、跑等方法顺利通过了山路。

2、游戏:挑战轮胎山

(1)挑战速度。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每组小朋友快速取9个轮胎放在自己的区域。

②幼儿分三组取轮胎。

③教师小结:只有听清楚要求再出发,才能正确地完成任务。搬轮胎时要一边搬一边数,拿多拿少都不行。这次速度最快、取放轮胎数量正确的×组可得一颗五角星。

(2)挑战难度。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每组各搭一座轮胎山,听到哨声后在线上集中。

②幼儿分组搭建。

③教师提出难度要求:每组派1个人站到山顶上。(幼儿操作。)

④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站在山顶上的入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害怕一个人在攀登时,你的队友在干什么轮胎山不牢固怎么办

⑤教师小结:是呀,轮胎山这么高,还会摇晃,一个人站在上面肯定会害怕。你们是一个团队,当你们的队友在挑战时,大家都要为他加油,并扶稳轮胎山,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取得胜利。在这个环节中团结合作好的×组可得一颗五角星。

(3)挑战稳固度。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修改你们的轮胎山,使轮胎山又高又稳。

②幼儿分组修改。

③教师引导幼儿交流:你们是怎么修改的你们觉得成功吗

④教师小结:原来底部用最大的轮胎、叠放时为轮胎山制造台阶、每个轮胎间尽量对齐等方法可使轮胎山变得更稳固。修改成功的×组可得一颗五角星。

(4)挑战高度。

①教师提出要求:现在,请你们组的5个人全部站到轮胎山上,其中一个人站到山顶上,我来用竹竿比比哪组山顶上的人最高。

②幼儿分组挑战。

③教师引导幼儿交流:你们搭了几层为什么轮胎山都是×层却有高矮

④教师小结:原来轮胎的大小不同、厚薄不同,它们叠在一起就会有不同高度。站在山顶上的入身高也不同,虽然都是站在×层轮胎上,但高矮却相差很多。

(3)游戏:抢占高地

①教师提出要求:每组用3块垫子、6个圈为自己的轮胎山搭一条路。(幼儿操作。)

②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哨声一响,第一个队员出发,登上轮胎山后,第二个队员出发,全部登上轮胎山的队获胜。

③幼儿竞赛。

④教师小结:每组队员经过自己的努力都搭建了又高又稳的轮胎山,还为轮胎山配备了各种山路;另外,每组队员都快速地通过了山路,而且团结互助让每个队员都登上了轮胎山,你们真棒!本次比赛×队最快,获得了胜利!其他队员也不要气馁,只要多锻炼就一定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三)放松活动

1、幼儿在音乐声中用多种方式放松。

意念放松:每个幼儿取一张垫子,跟随音乐和教师的语言提示进行冥想和深呼吸。

身体放松:幼儿自己按摩手臂,同伴相互按摩(揉揉肩、捏捏手臂等)。

心理放松:教师鼓励幼儿:“不管今天是否胜利,只要我们加强锻炼,身体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壮。”

2、幼儿整理收拾场地。

小三登山教案篇6

目标:

通过快速奔跑的动作练习,锻炼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双手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协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准备:

1.手绢人手一条,“梅花桩”若干(梅花桩用5个易拉罐灌沙后捆扎在一起,固定好)。旗杆两根。

2.场地布置如下图。

玩法:

1.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分别列队站在起跑线后。

2.游戏开始,幼儿齐念儿歌:“山再高,路再险,登山队员都不怕。”教师发信号:“登山开始!”各队排头的第一名幼儿手持手绢,走过一段“梅花桩”地,向表示高山顶峰的旗杆处奔跑,跑到旗杆下把手绢系在旗杆上表示登上高峰。然后在旗杆旁招手致意,第二名幼儿看见招手,立即手持手绢出发。走过“梅花桩”,继续向高峰快速跑去,把手绢接着系在旗杆上。后面的幼儿依次同样进行,直到全队人员登上高峰,齐声说:“我们胜利了!”最后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建议:

1.活动前组织幼儿收集易拉罐,自制“梅花桩”。

2.走“梅花桩”时,从哪落地就从哪里重新踩上“梅花桩”。

3.教师注意保护幼儿的安全。

小三登山教案6篇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教案相邻数教案6篇

建构教案大班教案6篇

小班教案找规律教案6篇

幼儿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参考6篇

中班教案萝卜蹲教案6篇

教案模板体育教案精选6篇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精选6篇

幼儿园教案吹泡泡教案6篇

游戏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6篇

中班安全教案教案反思6篇

小三登山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