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方针,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芦花荡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芦花荡的教案篇1
主备人审核人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
一梭机枪()蹿()仄歪()
趴()飒()转弯抹角()吆喝()()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业练习: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2、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自主学习:
1、检查字词
dī()防竹gāo() yào()子寒jìn()
一suō()机枪cuān() sà()转弯mò()角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1、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是从哪几个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当堂检测:
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4、“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作业练习:
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xxxx)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
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芦花荡》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芦花荡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复述全文;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展开有益的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教与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与法学法:
自主钻研、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与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内容:
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二、简介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有“诗体小说”之称)的主要代表作。(要求学生背颜色句子)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四、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段落和句子。
明确:事情有:他运输粮草,护送干部;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设计圈套钩住鬼子,痛砸鬼子等。
句子,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时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等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叙事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本文在刻画主人公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方法连接:请用“课文中的——这句话,运用——描写,表现了他是一个——人的形式”说话。
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本文写老头子主要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
(一)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三)智勇双全。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歼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五、教师小结: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六、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课后练习预习。
七、板书设计:
老英雄形象归纳:
显著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作用:贯穿全文,生发情节。
爱国抗日。
爱憎分明。
智勇双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板块过渡:《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展现出这诗画般的优美的。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待故事的背景人物身份境况等
b、渲染气氛
c、烘托人物性格性情
d、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
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险恶;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躲开”写出水鸟对鬼子的憎恶,鸟犹如此,更何况是英雄的白洋淀人民,为下文老头子杀鬼子为大菱报仇埋下伏笔。)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一眼。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狠狠”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仇恨,这源于要为大菱报仇,也为了要实现自己在两个女孩子面前许下的诺言,在惩恶的间隙还不忘“向着苇塘望一眼”,那意思是叫藏身于此的二菱可要瞧仔细了,我们不禁为老头子要强而又自尊的举动发出会心的微笑。后面对芦花美景的描绘,使这位老英雄的壮举充满诗意,更给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该部分作为重点处理)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哪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四、拓展延伸,讲述英雄的故事:
去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有了像老头子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战才得以胜利。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和平的缔造者。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来讲讲“英雄的故事”,用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五、课堂小结: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往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一些景物的分析,明白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六、布置作业:
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七、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o) 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a(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b(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a(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b(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人物——— 语言描写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芦花荡的教案篇4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近“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芦花荡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预习形成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吆喝()蹿()提防()仄歪()
飒飒()张皇失措()白洋淀()竹篙()悠闲()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悠闲:
张皇失措:月明风清:
三、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高潮、结局)
四、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作出标记
五有关战争题材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或歌曲,说或唱给大家听听。
【预习困惑】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
【自主学习】
一、“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多方面,请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因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句式说一段话,写出你心中的“老英雄。
二、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跳读课文,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描写的段落,细细品味,然后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合作展示】
一、深层探究: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请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二、思想交流:作者着力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三、篇小说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环境描写却富有诗情画意,请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妙处。
【检测反馈】试试吧,你一定能行!
一、填空。《芦花荡》是________(作者)的著名短篇小说。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芦花荡》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__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________感到快乐,让________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_____
二、阅读课文1—8自然节做下面的题。
1、第一段文字是描写,其作用是: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运用了什么手法?“钻”改为“长”好吗,为什么?
3、课文中第4自然节是老头子的外貌描写,有人说这形象地刻画了他的特点,试对之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5、“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从这歌声可以看出苇塘里的抗日队伍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芦花荡的教案篇6
课型:教读研讨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识记字词。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景物描写。
二、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的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的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的教案篇7
预习:
1.了解小说体裁及其三要素;
2.搜集作者相关信息,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
4.扫清中的字词障碍;
一、导入
大家可能看过电视剧《小兵张嘎》吧!这部电视剧中,那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嘎子在白洋淀里打鬼子的故事可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白洋淀上那优美奇特的风光想必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讲述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里打鬼子的故事,只但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齐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检查预习状况
1.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透过典型的环境描述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
2.你对作者孙犁及其作品有哪些了解请完成以下填空。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作家。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这两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成为他的小说散文合集《》中的两篇代表作,后也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3.说说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这是一片什么样的芦花荡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是一片风景优美、鸟欢鱼肥、芦花纷飞的芦花荡。
4.这些加点的字,你会读了吗
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飒sà转弯抹角mò
三、按提示要求读,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说明:15分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每题在小组内确定一人展示交流,其他组员用心聆听,之后再针对这个同学的交流展示进行讨论,纠错补漏评点;所有题目进行后组长再为每一题指定本组的班级展示员及补充员。组内交流环节用时8分钟左右。之后再用1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班级交流展示和评点)
1.速读全文,概括故事资料。
记叙了一位无名老英雄在芦花荡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孩子报仇的故事。
2.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示例:
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不在家休息,却当起了芦花荡里的交通员。
请你完成:
他“奇”在。
他“奇”在。
他“奇”在。
他“奇”在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很精神,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他“奇”在敌人封锁严密,却能够来去自如。 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他却快乐而悠闲。
他“奇”在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绪。
3.对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述、语言描述、心理描述、肖像描述等等。请你选取一个角度,用和“老
头子”对话的方式按如下示例完成对他的人物形象分析。 示例:
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批注:你几次说“不怕”,你甚至对两个孩子夸下“海口”,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的“水上能耐”十分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请你完成:
我喜欢“老头子”,请看他——
……
批注:
※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请看他在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请看他的肖像和行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巴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我喜欢“老头子”的爱憎分明,请看他的语言——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批注:你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了深情,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当得知鬼子打伤了大菱后,你恨得咬牙切齿,你发誓要血债血偿,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4.透过你的分析,你觉得这位无名老英雄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课堂小结:从上对人物的分析中,你明白了哪些分析人物的方法或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作业:课堂品读与积累
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完美到达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的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完美的人性和心灵。
请用波浪线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取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示例: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能够看见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芦花荡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