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和线的相遇教案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的了解程度,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点和线的相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7篇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的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的情景,请你们以两辆汽车为例,说一说两车行驶的方向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如果两车一直相对而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相遇的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新授

1、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两车相遇的过程。(电脑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

你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把刚才两车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刚才同学们看到两车相遇的过程有几个物体在运动?

(出示:两个物体在运动)这两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出示:①出发的地点

②出发的时间

③运动的方向

④最后的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

①出发的地点、两地

②出发的时间、同时

③运动的方向、相对

④最后的结果、相遇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再描述一次两车相遇的过程。

[评:通过大屏幕演示,由学生概括行程问题中“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对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认识。]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对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大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齐读题。

(2)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做完后与同学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板书

50×3+40×3

=150+120

=270(千米)

(50+40)×3

=90×3

=270(千米)

(4)这两种解法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请电脑老师一起再来验证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法:50×3是什么意思?(电脑演示)板书:小汽车行的路程

40×3呢?(电脑演示)板书:大货车行的路程为什么要相加?(电脑演示)

板书:总路程

再看第二种解法:邓老师对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谁能告诉我?两个速度相加之和(手势)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速度和(电脑演示)3表示什么?经过3小时两车怎样了?这个时间又可以叫什么时间?板书:相遇时间为什么要用速度和×3?说明有几个速度和?(电脑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的是什么?板书:总路程

(5)比较这两种解法,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

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6)质疑。对于解答这种求总路程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邓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小汽车行了几小时?大货车行了几小时?为什么相遇时间不是3+3等于6小时呢?

[评:让学生尝试完成两种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演示的功能,完成了“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认知过程。为后面的实践变式教学作好了铺垫,所以后面的基本练习中把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数量关系迁移到工程问题的求总工作量问题,开放发展题中迁移到实际问题,迁移过程都是水道渠成。

三、基本练习。

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6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

2、师徒两人合做一批机器零件,师傅每天做78个,徒弟每天做56个,经8天完成任务。这批机器零件共多少个?(只列式不解答)

指名列式,出示两个算式78×8+56×8、(78+56)×8

问: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样起个三个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

四、开放发展题。

1、(电脑演示)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经过2分钟、3分钟、4分钟,两车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评:五一大道是湖南省会长沙市最美最宽的路,沿途高楼林立,老师巧妙地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紧密结合。]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你们是怎样判断出经过2分钟两车没有相遇?两车相距多少米?

你们又是怎样判断出经过3分钟两车相遇了呢?

经过4分钟两车相距多少米?怎么想到的?

2、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会相遇吗?为什么?

3、请看下面两种情况。(电脑演示)

(一)、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开出2分钟后,遇到红灯停了一分钟,经过3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

(二)、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车开出后1分钟,的士才开出,再过2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男同学解答第一题,女同学解答第二题,做完了可做对方的题,比一比哪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六、改编应用题。

今天同学们学会了解答相对而行求总路程的各种应用题。(出示例题)

如果要将例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怎样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或大货车的速度,又要怎样改?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指名改编。

这几种应用题怎样解答,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

评:教学进入“开放发展题”环节,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时,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儿童的思维也明显活跃。邓老师设计的有关五一大道的实际问题,辅以电脑场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问题情景”。邓老师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的开放式提问,使学生欲言不止……又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能相遇吗?”学生回答了好几种可能:如汽车有可能遇到红灯;可能出车祸;公共汽车要停站;堵车;的士要接客;两车出发的时间不一定同时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创新开放的特点。老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变式题与改编问题的策略评价教学。构建了“问题情景——数学建模——成评价与运用”教学过程。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对父亲执著、财会学校杜莹认真的人生态度的感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我分别从认知、能力、德育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认知]:

学会从文中寻找关键句把握中心。--通过对课文进行复述落实

[能力]:

以反向设问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学会辩正看待偶然与必然、机遇与素质的关系。

[德育]: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师生通过知识拓展部分的交流进行落实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学生,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让学生将两天前布置的预习“搜集有关本文作者亚历山大·黑尔、小说《根》、普利策奖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说明。

(三)初读课文,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是美国著名小说《根》的作者亚历克·黑尔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父亲年轻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先生的资助从而改变了人生的故事.

(四)确定目标,研读课文。

1、读懂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父亲”和“神秘先生”。

方法:讨论式,擂台赛。

(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甲组主要研究“父亲”,乙组主要研究“神秘先生”。若干分钟后进行“摆擂台”,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甲组代表首先主讲,随后,乙组同学质疑,甲组同学答疑,如答不上就“输”了;若在规定时间内“问不倒”,就是胜者。然后“换防”,乙组主讲,甲组质疑。)

2、如何看待“偶然性”。

思考问题: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同学的`见解主要有二:

其一,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都不会给他以再求学的可能。

其二,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

只要学生上台发言,均以热烈掌声给予鼓励;学生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都予以肯定和赞扬。

(最后,教师作为一个交流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师:“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注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家的发展轨迹”。

(五)偶然与必然、机遇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拓展)

欣赏:

1、居里夫人实验过程的视频

2、人生短剧

一根钉子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普通的中专学校读书,成绩也一般。她到一家合资公司去应聘,外方经理看了她的材料,没有表情地拒绝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站起来准备走。突然觉得自己的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一颗血珠。原来是椅子上一个钉子露在外面。她见桌子上有一块镇尺,便拿过来用劲把小钉子压了下去。然后,微微一笑,说声告辞转身离去。一会儿,公司经理派人在楼下追上了她。她被公司破格录用了。

最好的文凭

某公司招聘管理人员,已进入了面试阶段,前来参加面试的青年男女个个西服革履衣冠楚楚信心十足,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谁想最后老总却只挑中了一个中专毕业的男孩。他的一位朋友问:“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不是高文凭,也没受任何人的推荐。”这位老总说:“他带来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教养。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凭吗?”

大讨论:那么偶然与必然,机遇与素质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做一个有真正价值的人。”有的说:“要学会抓住机遇。”有的说:“要懂得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最后,教师作为一个交流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师:“机遇是偶然的,真正起作用的自身具有的良好素质,素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机遇什么时候和你交臂而过,只有你的素质储备足了,当机遇来临,你就能从容地抓住决定自己一生的机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强化本文的中心,明确对待机遇的正确态度,进一步落实本课设置的德育目标,即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六)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父亲的经历,告诉人们只有体现出真正价值的人,只有执著、认真的人,才能获得机会、抓住机会,并在最后取得成功。我们学习了课文,就要学习父亲那种认真、执著的精神,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

(七)作业

调杳问卷

1、当作业没完成时,你会怎么做呢?()

(1)向老师说明真实的情况(2)说个谎

2、当你遇到作业中不会做的题目时,你会怎么做呢?()

(1)主动去请教身边的同学(2)拿别人的作业看一下

3、考试时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做呢?()

(1)看一看同桌或他人的答卷(2)自己想,想不出来就不做了

4、你在校园内发现别人遗失的书包时,你会怎么做呢?()

(1)从来不去捡(2)捡起来自己以后用(3)把书包交给班主任

5、考试没考好,回家后你会怎么做呢?()

(1)告诉父母真实的成绩,听听父母的意见;(2)回家随便报个分数就算了

(本次作业的设计主要通过调杳问卷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后该如何去培养认真、执著的素质。)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 、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 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 学生理解题意。

(3) 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间

(4)点击热键 和 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 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 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 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 学生试做。

(5) 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 学生看书、质疑。

(7) 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xx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篇6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 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相遇问题,初步认识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并认识两种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i

教具准备:

男学生和女学生的人像、学校图片,复习题的问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做第36页复习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依次提出问题,老师用卡片贴出问题卡片,并让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前两题解答提问:

前两题是已知两个什么数量,可以求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结合第(3)题解答说明:

第(3)题求的是两人每分行的总米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两人的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1

追问:什么叫做两人的速度和?第(3)题小明和小芳的速度和是多少?

2.演示相遇问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现在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段路程,两名学生同一时间从路程的两端出发,(演示)这叫“同时出发”;(板书: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演示)这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而行)(继续演示)请大家看,两人在途中怎样了?(板书:相遇)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两名学生从两地怎样出发的?是怎样行走的?结果怎样了?

说明:像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在途中相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个物体运动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评析:先通过演示明确相遇问题里物体运动的特点,可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习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同时贴出男、女学生人像和学校图片。

提问:从图上看,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他俩的行走有什么特点?在哪里相遇?

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在线段上表示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表示出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哪两部分路程的和?求两家相距的米数就是求什么?

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要先求什么?这道题要分哪几步来做?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2)教学第二种解法。

提问:按照刚才的复习题,根据题里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可以求出怎样的数量?线段图上指的哪两部分的和?

(用红色在线段上表示)他们经过4分相遇,两人4分走的'路程就是几个这样的速度和?(用手势在图上表示)

按照这样的分析想,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与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里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为什么乘以47这样解答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板书:速度和x时间=路程)

指出:速度和是两人每分一共走的路程,乘走的时间,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就可以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也就是路程。

(3)解法比较。

想一想,这两种解法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小结。

这里第一种解法是先算每人4分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人一共走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先求每分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就是两人4分一共走的路程。两种解法的算式正好符合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学生读题。

提问:第一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第二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

指名两人各用一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 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2.做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这里的题目和刚才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同?从图上看,求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根据线段图上表示的题意,求两人4分所走的路程和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是相遇问题里求什么的应用题?(接相遇问题板

书:求路程的应用题)怎样解答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八第4题。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7篇相关文章:

线的集合教案通用8篇

大班有关线的教案推荐8篇

关于线的社会教案参考5篇

大班线的集合教案模板6篇

大班有关线的教案通用8篇

线的大集合大班教案优质8篇

关于线的社会教案精选5篇

大班线的集合教案优质6篇

大班线的集合教案精选6篇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5篇

点和线的相遇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