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课堂评估和反馈策略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敏感度和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教案的准备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圆与方程的教案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圆与方程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5 分钟)
1.列方程
(1)某数的5 倍加上它的2 倍和是42,求这个数。
(2)x 的5 倍减去它的2 倍差是1.2,求x。
2.育民小学四五年级共植树600 棵,五年级植树是四年级的3 倍。两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1)画图,找等量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层次练习(15 分钟)
1.育民小学四五年级同学植树,五年级植树是四年级的3 倍,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300 棵。四五年级各植多少棵?
(1)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会解答这道题吗?试做
(3)订正:
解:设四年级植x 棵,五年级植3x 棵。
3x-x=300
2x=300
x=150
3x=3150=450
答:四年级植150 棵,五年级植450 棵。
2.试一试: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4 倍,妈妈比女儿大27 岁,妈妈和女儿各多少岁?
学生独立做
3.小结:解答时,要抓住有倍的那句话设出未知数。看一看是求它们的和还是差,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15 分钟)
1.看图列方程125 页3 题。
完成后交流
2.对比练习
(1)张叔叔骑自行车,李叔叔骑摩托车。二人从相距112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6 小时相遇。李叔叔骑摩托车每小时行54 千米,张叔叔骑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张叔叔骑自行车,李叔叔骑摩托车。二人从相距112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李叔叔骑摩托车每小时行54 千米,张叔叔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6 千米,二人经过几小时相遇?
(3)张叔叔骑自行车,李叔叔骑摩托车。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李叔叔骑摩托车每小时行54 千米,张叔叔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6 千米,经过1.6 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交流(5 分钟)
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圆与方程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能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答
新课: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
练一练:
1、某所中学现在有学生4200人,计划一年后初中在样生增加8%,高中在校生增加11%,这样全校学生将增加10%,这所学校现在的初中在校生和高中在校生人数各是多少人?
2、有大小两辆货车,两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15。50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3、某工厂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人数的少30人,如果从第二车间调出10人到第一车间,则第一车间的人数是第二车间的,问这两车间原有多少人?
4、某运输队送一批货物,计划20天完成,实际每天多运送5吨,结果不但提前2天完成任务并多运了10吨,求这批货物有多少吨?原计划每天运输多少吨?
圆与方程的教案篇3
复习目标:
1、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2、能熟练应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复习重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大家掌握得很不错,请同学解方程x(x-1)=1,(学生略作思考后,示意不会做)忘了吧?看来好多学生都已经忘了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指导(学生按照复习提纲解决问题,师做简单的板书准备后,巡视指导,特别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复习提纲
1.-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a_______0),其中ax2叫做_______项,a是_______,bx叫做_______,b是_______,c叫做_______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2x+1)2=9
形如x2=p(p≥0)的方程的根为________。
(2)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3
用配方法解方程步骤: , , , 。
(3)用求根公式法解方程x2-3x-5=0 ,x2-3x+5=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_,根x= 。
(1)当△>0时,方程有两个_______的实数根。
(2)当△=0时,方程有两个_______的实数根。
(3)当△
三、展示归纳
1、教师抽有困难的学生逐题汇报复习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2、教师发动全班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画龙点睛的强调。
四、变式练习(1、2、4题让学生说出理由,3题让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可发现:(1)可用直接开平方法;(2)用配方法或公式法;(3)可用公式法;(4)方程都有共同的因式(x-3),故可用因式分解法。)
1、判断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1)4x2-16x+15=0 (2) 2x2-3=0 (3)ax2+bx+c=0
2、请将方程(x+1)(2-x)=1化为一般形式_______。
3、解下列方程:
(1) (x-3)2-9=0; (2) x2-2x=5;
(3) x2-4x+2=0; (4) 2(x-3)=3x(x-3)。
4、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2x2-5x-3=0 (2)x2+6x+9=0 (3)x2-4x+5=0
五、课堂总结
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学生自主小结归纳,将本章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提高归纳小结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圆与方程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2、指导练习。独立完成5~7题。展示交流。集体评讲。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理解题意,完成填写。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汇报自己发现。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怎样求n的值呢?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2、完成第9题。小组中讨论方法,巡视指导。可以先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1个梨=3个苹果再根据右边图:3个苹果=6个猕猴桃=1个梨
三、与反思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指标的理解。自我反思与。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你知道吗”可以再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五、课堂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了哪些收获?
圆与方程的教案篇5
椭圆是圆锥曲线中重要的一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后继学习其它圆锥曲线的基础,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数学方法,椭圆方程的推导是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很好应用实例。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新课程的理念,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始终。
椭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通过实验演示,创设生动而直观的情境,使学生亲身体会椭圆与生活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椭圆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椭圆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改变了直接给出椭圆概念和动画画出椭圆的方式,而采用学生动手画椭圆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概念形成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椭圆方程的化简是学生从未经历的问题,方程的推导过程采用学生分组探究,师生共同研讨方程的化简和方程的特征,可以让学生主体参与椭圆方程建立的具体过程,使学生真正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来源,并在这种师生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设计例题、习题的研讨探究变式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开阔学生知识应用视野。
圆与方程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方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方法及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和应用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小组交流、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然后说明天平用途和原理。
(二)观察现象,抽象概括
1.平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有2个25克的果冻,把它们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再放一个质量为50克的砝码,天平怎么样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你看到的现象吗?(生:25+25=50或25×2=50。)
师:用这个简单的式子就能表示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那么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表示的又是什么?
2.不平衡到平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大果冻,不知道是多少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我们把这个重x克的果冻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一个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平衡吗?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师: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呢?(生:往左边盘中加砝码)我们往果冻
这边加150克砝码,观察天平平衡了吗?
师:左边盘中物体质量的可以怎样表示?(生:x+150)
师: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150>)
师:刚才往左边盘中加的.物体多了,现在我们拿掉50克,现在天平的左边怎样表示呢?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生:x+100=)
3.不确定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两瓶矿泉水,红色的有380克,蓝色的有350克,如果将这两瓶矿泉水放到天平左右两边,天平会怎么样?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将这瓶矿泉水喝掉一些,谁来?(请一位同学喝)
师:这瓶矿泉水被喝掉了多少克?(生:不知道)
师:可用什么来表示喝了的克数?(生:用x来表示喝了的克数,即x克)
师:这瓶矿泉水剩下的质量可以怎样表示?[生:(380-x)克]
师:如果现在把这两瓶矿泉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天平会出现什么状况?(生:可能平衡,可能左轻右重,可能左重右轻,分别用380-x=350、380-x<350、380-x>350来表示)
(三)观察分类,抽象概念
1.观察分类。
师: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数学式子,你能按照这些数学式子的不同特征分类吗?请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自主学习)
2.展示分类。
①交流分类情况,说明分类理由。
②揭示“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
师:像这样的含有等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像这些含有不等号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课件出示相应的分法。)
3.抽象概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等式中的字母表示“未知数”,像这些“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四)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创作方程。
3.问题质疑,揭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等也一定是方程?
(五),巩固练习。
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学习有关方程的什么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吧!
圆与方程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
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画有教科书第12页上图的挂图,小黑板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教学第1个例子.
教师将简易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然后,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讲台上摆着的是什么仪器?(天平.)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
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面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面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称出的物品同教科书第11页上图.)
教师: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教师:对!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20+30=50
教师: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对!这是一个等式.
(2)教学第2个例子.
教师改变天平上所放的物品和砝码,使之同教科书第11页下图.
教师:现在天平也保持着平衡,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那么,怎么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再试试看!
指名让学生试着写等式,如果学生写出20+?=100,可以提示学生:“?”是不是要求的未知数?我们以前学习过,一般用什么字母表示未知数?
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等式20+?=100改写成20+x=100.
教师:20+x=100是一个什么式子?
学生:这也是一个等式.
教师:对!这也是一个等式.但是,这一个等式与20+30=50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左盘中的这个标有“?”的方木块应该是多少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也就是这个等式中的x是多少才能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呢?可以是一个随便的重量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总结.
教师:对!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同学们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
让同桌的学生讨论一下,然后指名说一说.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左盘中未知的方木块重8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只有x等于80的时候,才能使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教师在20+x=100的右边板书:x=80
(3)教学第3个例子.
教师出示挂图(教科书第12页上图.)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个例子.大家先认真观察,想一想,这幅图的图意是什么.同桌的两个同学说一说.
指名让学生说图意.
学生:这幅图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186元.
教师: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表示为3x元.
教师:谁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来?
学生:3x=186
教师:想一想,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也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圆与方程的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