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需要有充足的素材支撑,只有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解一道数学题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解一道数学题作文篇1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到小小的数学题让我体会到了如山般严肃的父爱。
记得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正奋笔疾书,突然一道我没见过的.数学题如同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急得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我想快点冲破这道阻碍,但是又无可奈何。头上的汗珠一滴滴滚落下来,我如坐针毡,绞尽脑汁的去想,可这道“墙”好像就是跟我对着干似的,就是不让我过去。
百般无奈,我只好跑去问爸爸。我轻轻打开父亲的房门,问道:“爸,这道题怎么做,教教我吧。”“自己想去。”正在埋头看书的爸爸头也不抬。我愣住了,像被冷水浇了一样,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哼,谁要你教,我自己也做的出来!”我把房门“砰”的一关,用愠怒的眼光看着那道可恶的数学题……沉思片刻,脑袋里好像出现了两个小人在争论。其中,一个人说:“父亲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让你独立思考,不依赖别人。这样你才能真正懂得那道题的解法。”
想到此,我的心豁然开朗。我冷静下来,不一会儿,这道难题就被我“攻克” 了。当我兴高采烈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笑了,笑得是那样灿烂……
一道对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数学题,让我懂得了那如山般深沉而又严肃的——父爱。
解一道数学题作文篇2
在七年级“数学报”第一期上,刊登了这样一道怪题:
以前,美国举行了一次“全美数学能力测验”,有83万中学生参加,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个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他们的棱长都相得,问他们重叠一个侧面后,还露出几个面?标准答案是七个面,因为两锥分开时有4+5=9(个)面。当他重叠一个面后,有两个面被遮住了,所以标答案是七个面。可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丹尼尔的回答却是五个面,阅卷者当然判他错。丹尼尔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回家后做了个模型,当他把这个模型交给老师时,老师不得不承认丹尼尔的结论也是对的。
从上面似乎可以得知,有两个标准答案:一是原来的标准答案七个。二是丹尼尔的答案五个。我回家也做了两个模型,一推演,发现只要是在三棱锥和四棱锥棱长相等的特殊情况下,三棱准和四棱锥的侧面拼合起来时,不仅有连个面被遮住了,还有两对两个面恰好重合成了一个面的情况。所以应是9-2-2=5(个)面
单新的问题又来了,按照上面的推法,正三棱锥和正四棱锥侧面拼合后就不能是7个面了,也就是原来的标准答案错了。我又仔细读了读题,发现以下三点构成了一个特例:
1·正四棱锥
2·它们的棱长相等(即底棱和侧棱都相等,并和上一条构成了特殊的正四棱锥和正三棱锥的形状)
3·侧面(限定了贴合方式)
只要有以上三点,就一定是5个面,而不能使7个面。
看来还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呀!
解一道数学题作文篇3
记得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天,放学后,我在家里进行复习,为考试作准备。妈妈给了我一张数学练习试卷,让我在四十分钟内完成。
开始时有些紧张,但我想起爸爸说过的一句话:“把每一次考试当作一次练习,把每一次练习当作一次考试,前提是认真对待。”想到这,我便很快地调整好心态,当作正式考试,认真地做着每一道题,并工工整整的书写。
半个小时我就把试卷做完了,我怕错,又仔细地检查了三遍,确定没问题后,就把试卷交给了妈妈。这时,我的心里还感到美滋滋的,认为一定是满分。
果然不出所料,试卷的正面全对,妈妈赞许地看了我一眼,表扬说:“牛牛,真棒!”听到这句话,我的表现更加喜洋洋,确信一定会是满分。
正当我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事与愿违的声音出现了。妈妈在检查到应用题时,说有一道题计算方法错了。我惊了一下,看了看答案,又看了看自己写的,心里明白了。就立即对妈妈解释说:“妈妈,我与答案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但妈妈就是不相信,认为我写的是错的,并严肃地批评我做题不认真、不规范。
此时,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一个五味瓶,不是滋味,难受极了。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委屈的泪水顺着脸颊滴到了地上。
这时,爸爸回来了,看到我挂着眼泪的窘样,便问:“牛牛,发生了什么事?”我告诉爸爸事情的经过。爸爸走过来看了看答案和我的算式,并拿过草稿纸进行反复验证后,对我肯定地说:“牛牛,你这道题做得没错,只是你列的是算式,而答案是解方程,两个方法都是对的。”说完,又让妈妈向我道歉。此时的我才破涕为笑,心中舒缓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没事的,我不怪你,只是以后你在检查时要多看看,毕竟数学题的解法并不是唯一的。”妈妈爱惜地摸了一下我的脑袋。
经过这次事情,妈妈果然改变了光盯答案的检查方法,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在学习上跟妈妈争辩,也是最后一次在学习上伤心。
解一道数学题作文篇4
上面出示的题目来自四年级上册数学书第50页,本想按部就班地处理习题,但在孩子们讲解时,被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惊艳到了!
本题中,要解决的问题有2个: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和分别还剩多少钱?学生通过审题和以往的经验,迅速说出思路:如果只解决有多少种购买方案这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解决;但是还要回答每种购买方案还剩多少钱,我们可以从第一个问题解答时就直接精确计算。这样的想法被多数孩子认可,此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正如大家所言,第2个问题的解决是基于第1个问题的解决,那我们就好好研究下第1个问题,到底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说出来两种方法:估算和精确计算。我立马追问:除了用乘法解决问题,还有他方法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整个课堂都静了下来,“噢,我知道了”浩宇同学的叫声把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他的身上。“如果我们买15台同样的电脑刚好把3000元钱花完,那么1台电脑的价格是200元,也就是说单价只要不超过200元/台就可以”。他的讲解不仅让大家频频点头称赞,更为第2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有了浩宇同学的引导,同学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思路解决第2问。多数孩子用精确计算的方法解决后并没有停止思考,我们班的“智多星”宇昂同学想到:刚才算出如果每台200元的电话,买15个刚好花3000元,我们就以每台200元作为标准,第1个电话离这个标准还差72元,买它用的总价应该差15个72元,也就是1080元;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计算出方案2和方案3分别剩多少钱!这个方法获得了同学们高度地赞扬,有的同学说“他可真厉害!”;有的同学说“这个方法很巧妙!”;还有的同学说“我很喜欢这个方法,这样做计算量小,降低了计算难度”!
这么多赞美的话语,这么多崇拜的目光,不仅让宇昂再次得到了鼓舞,还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激励,整个数学课堂都变得生动、有趣!
“我、我还有一个方法”我们班不经常发言的小杰也被这样浓厚的学习气氛感染了,“我先通过估算,128≈130,130×15=1950(元),3000—1950+2×15=1080(元)”,小杰说完后很多同学眉头皱了起来,“为什么要加上2×15呢?”小杰不紧不慢的.开始解释“因为我们在估算时多算了15个2,所以要减去30”,听了他的解释同学们豁然开朗,原来他不仅运用了估算的方法,还运用了乘法的意义,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也许小杰的方法并不是最简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仅认真听讲、仔细思考,更为可贵的是他突破自己,主动回答问题,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我何止是被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惊艳到了呢,我想,给我带来最深感触的是孩子们良好的听课习惯、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精神、还有敢于突破自己的勇气!简单的是这道数学题,不简单的则是这群爱思考的孩子们!这道题呈现的是孩子们几年下来养成的会听课、爱思考、敢表达的好习惯;展现的是孩子们四年如一日的坚持思考的成果;播种的是一颗爱数学的种子!
这样的数学题,好想再多几道;这样的数学课堂,好想再多几节;这样可爱的孩子,好想再多一些!
解一道数学题作文篇5
第二天早上,当我完成我的暑期学校同伴时,我妈妈看着它,问我其中一个问题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问题,我心里就是可乐,“事实证明,看课外书是好的!”
这是怎么回事?我知道这个问题,它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我看了一本课外书,里面说有特色。要得到下一个数字,你需要把前两个数字相加。这是意大利数学家莱昂纳多发现的。斐波那契是他的笔名,所以人们称他的发现为“斐波那契序列”。
现实生活中,斐波那契数列很多。比如自然界中一朵完整雏菊的花瓣数是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通常是13,21或者34。我们和雏菊玩一个游戏,拔下第一朵雏菊的时候说“喜欢我”,第二朵说“不喜欢我”,那么13或21瓣雏菊最后的结果就是“如果是34瓣雏菊,最好从“不喜欢我”开始,否则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喜欢我”,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雏菊通常生长在田野里,在花园里不常见到;还有,在松叶中,总是有2根、3根或5根松针成小簇生长,这些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当你切水果,观察其内部结构时,也可能会发现斐波那契数列。自然是真的神奇!
知道了斐波那契数列,我轻松的做完了这道题。我给妈妈讲了斐波那契数列的故事后,妈妈夸我,好开心!
解一道数学题作文篇6
周六晚上,女儿完成了国庆节手抄报后,还意犹未尽,想再干点儿什么。于是,就自己找了一张第一单元的数学试卷来做。当时我正在读博文,就没有站起来,只是瞟了一眼,发现那份卷子很难。但看着女儿一脸自信的模样,就没有提醒她。
果不出所料,在第一大题的填空题就开始“咬笔杆”了,一副遇到拦路虎的样子,为了不打扰女儿思考,我关了电脑,去看书了。
一个小时后,女儿拿着试卷来到我面前,“妈妈,我做完了。但有一道应用题不会。”
我看了看,这是一道有些复杂的应用题,没有三步是算不出答案的。但女儿总是爱投机取巧,光想一两步就计算出来,所以所有的演草都是错的。
“你再多读几遍题,好好想想再做。”
“妈妈,我都想半天了,这道题我真的不会。你还是提醒我几点吧。”
此时此刻,已是十点多了,夜晚的宁静吞噬了一切。面对着夜晚灯光下的试卷,和女儿一脸茫然的表情,此情此景好熟悉。一直以来,对于女儿的数学我都是有问必答的,有难必讲的。可是女儿现在已经是四年级了,我不能再这样惯着孩子了。于是,就告诉她:“如果实在不会做,就放一放吧,说不定思考一夜就会做了呢。”
女儿高兴的接受了我的建议,没有再问下去,就睡觉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刚刚起床,女儿就兴奋地喊我:“妈妈,那道题我想明白了,我一画图就做出来了。你快来看看!”
我一看,在那道题旁边画了一个草图,下面是算式,结果完全正确。就表扬她说:“你真棒,学会独立思考了。以后再遇到不会的题就不用妈妈给你讲了。”
女儿一脸的兴奋, “嗯,以后我自己思考,不再问你了。”
女儿蹦着跳着出去骑车了。
望着女儿的背影,我若有所思。
对于女儿的英语,我选择了“一窍不通”,女儿的英语一直都是自己学习,学得还不错。对于语文我选择了放手,只在读书时陪伴女儿,一起读书,一起读博文,一起发表感想(其实,这个过程就像孩子做阅读理解题),女儿的语文学得倒是得心应手。
可是,数学就不同了。可能是自己喜欢数学的缘故,特喜欢做数学题。所以,自打女儿上一年级,我就无意中扮演了“家庭数学老师”的角色。女儿似乎也看出来了,没有妈妈做不出来的数学题,于是,只要一遇到难题就会求助于我,我也会乐于帮忙,给女儿讲解。可是,三年下来,女儿也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并解决难题。
我这才感觉到是我出错了,我似乎把自己定位到了“数学老师”的位置上,在女儿眼里,妈妈的数学很棒,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自己是无法超过妈妈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女儿现在已经是四年级了,但还是平生第一次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难题。由于我的“强权”,在数学方面没有做到“示弱”,没有做到彻底放手,导致了孩子一直在心理上依靠我,一直不会独立思考。
前思后想,没想到我的一个不小心竟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一个后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孩子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我们的一个错误决定会影响孩子的一声。
让我们学着做父母。摆正心态,在孩子面前学会放手,学会示弱。我们一次次的示弱,让孩子一次次的变得强大。这就是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解一道数学题作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