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过一本优秀的小说后,写读后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故事情节,在写读后感时,不仅要总结内容,还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聪明的蝉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聪明的蝉读后感篇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一次,孩子们营养餐加餐的时候,正好老师开会,但每次吃喝的时候,时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里或纸箱里,当我开过会来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满地是面包包装袋。随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教室里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的班级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班级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聪明的蝉读后感篇2
看完了《笨狼的故事》和《笨狼与聪明兔》这两本书,我觉得笨狼又笨又幸运简直笨的可爱。就像《笨狼和聪明兔》中的《一块钱买汽车》一样,一个森林币是买不了一个汽车的,笨狼真笨呀!幸亏聪明兔想出了办法要不笨狼就要给它们每个人干一个月活了,也多亏聪明兔的办法了,聪明兔的办法让本狼白白赢得了40个森林币,笨狼真幸运呀!
光说笨狼笨,我倒想起自己笨的时候了,有一天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妈妈教了我好多遍我就是不会,妈妈不耐烦的说;“你怎么比笨狼孩笨呀!”
刚开始我很讨厌笨狼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笨狼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缺点是笨、傻、贪玩、问题多‘但它的优点是善良、可爱、笨狼真可爱呀!就像我们人类,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它的缺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的优点。
聪明的蝉读后感篇3
我最近看了《笨狼和聪明兔》一书的第13-23页。
书中讲,校长鹅太太有一双红雨靴,笨狼也想要一双红色的.雨靴,可是他已经有了一双蓝色的雨靴了,所以他爸爸妈妈不让他买。
笨狼就尽全力想让蓝雨靴赶快坏掉,可是怎么也弄不坏。于是他就让小浣熊穿着这么大的雨靴去玩,结果小浣熊把一支雨靴踢到水里沉下去了。笨狼妈妈不得不去给他买雨靴了,狼妈妈问卖东西阿姨:可不可以买一支红雨靴?阿姨说:不卖。狼妈妈只好买了一双红色的雨靴给笨狼。笨狼穿着新雨靴来到校园里,大家都说:“笨狼是个女孩子了。”
其实笨狼并不笨。他想要的东西,总会想办法得到它,跟我小时候的经历一样。
聪明的蝉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完了《笨狼和聪明兔》这本书,笨狼和聪明兔是一对好朋友,聪明兔很聪明,笨狼笨的很可爱,笨狼有什么困难都去请教聪明兔,聪明兔什么事都可以解决。
笨狼其实一点也不笨,它很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它还很天真,很幽默,我十分喜欢这本书。
笨狼和聪明兔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本书真好看啊!
聪明的蝉读后感篇5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不仅其新颖的前沿阐述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同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这本书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撼。那里有许多精彩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深有感触。于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分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们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们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请注意不要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段时间重点抓好某个问题,初步解决好之后再抓下一个,这样效果较好。在重点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出现其他问题,只要影响不太大,可以置之不论。
不要以为专家说的就是对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经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是学校的管理制度的问题还是我工作方法的问题。看了这一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她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人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够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就会怀疑是自己爱的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就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管”“卡”“压”。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聪明的蝉读后感篇6
冲着“案例”“教师思维方式”两个关键词,我借阅了王晓春老师编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一书。以“案例讨论问题”的形式来承载教育思想,想来应该比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有趣味多了,而“教师思维方式”一词也隐隐的让我有些期待。这两年,面对学生群体的日趋个性化,工作在教学一线,担任着班主任的我有时真觉得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新生代的孩子了。
翻开目录,好多话题我们都很熟稔,好多做法我们都是奉行了多年。如今看来,不至于全然舍弃,却也实实在在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复杂性,诚然不是能听风就是雨的,教无定法,不是吗?
1、“迷信说教”
书中言:迷信说教,迷信嘴皮子功夫,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界的流行思路。很多语言已经形成了套路,自动化了,教师只要一张口,那些东西就会沿着固定的河道奔腾而下,学生都快把这些说辞背下来了。
诚然,要说现在的学生,写保证书,写认错书时,多半思如泉涌,格式规范,随手拈来。作为中学教师,越来越觉得语言教育的无力感了。
结语:教育的关键是体验,亲身的体验。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而不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要知道,孩子主要是在行动中,而不是在言论中成长的。
2、“不妥协主义”
书中言:大批家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不带妥协的。攻不上去怎么办?宁可败退,也不主动撤退。失败了还不承认,也不接受教训,下次继续搞不妥协主义。但这种“冲冲冲”的办法往往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的让步,处处哄着孩子。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败退,不是撤退。
这两年,敢于“直言不讳”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惟命是从”的学生少了。铃声响了,你想拖堂几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会有学生当面抗议,提醒你下课铃已经响了。学生上课看课外书,你想没收,会有学生质问,我的书,你凭什么没收。面对做出这样抗争的孩子,硬顶根本不管用,可一味退让,也无疑不利于班级建设。
结语:教与学这一活动,是通过无数的冲突与妥协才得以实现的,它绝不是作为理想环境中的纯粹的过程展开的。教师要懂得妥协的艺术,做一个聪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线,而且知道何时反击。当然,妥协是有原则的,底线不能突破。
书中还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和王老师鞭辟入里的分析,不做赘述。诚如王老师所说,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醒每位教育者“解剖自己“,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拿来主义。但愿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做一个敢于反思自己教育思维的老师,而不是一味的复制他人思维方式的老师。
聪明的蝉读后感篇7
我读了《笨狼和聪明兔》。我最喜欢笨狼。
笨狼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小狼,你不信?我讲给你听!有一天,棕小熊假装捂着肚子说:“哎哟!哎哟!”笨狼想:棕小熊的肚子那么疼,我不能丢下他不管!于是,笨狼就背着棕小熊把他送进了青蛙大夫的诊所里,他累得气喘吁吁,腰都被压弯了,但笨狼说:“虽然我非常累,但我也不能丢下棕小熊不管!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笨狼非常善良,我喜欢他!
聪明的蝉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名著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