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撰写是对阅读成果的检验,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读完一本书后,认真写下读后感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巴金《家》读后感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巴金《家》读后感篇1
第一次读巴金的《家》,百感交集。为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十分惋惜,万分无奈。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三兄弟中虽然对觉民的描写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坚定所感动。他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叛徒”离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坚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的人生观。是清晰的人生观支持他、鼓励他与封建大家庭顽强的斗争下去。对比之下我觉得大哥觉新就是一个不太清楚自己目标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在面对取舍的时候显得很是糊涂。他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最终留给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弃了与梅之间的真挚爱情,最终只能在梅的.尸首前吐露心声。他放弃了瑞珏对他的信任,选择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终让瑞珏凄凉的离去。是他的犹豫将本应属于她的幸福带走了。
体会之二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命运。就像人生一样只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斗志,要有努力。就拿觉慧来说,从我个人眼光来看,他与鸣凤的悲剧收场与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觉慧)在外面活动的时候的确忘记了鸣凤,但是回到沙漠一样的家里,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爱情事业都想要,哪一个也不想牺牲一点,又没有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最后只能是断送了爱情。而觉新软弱的性格更是鲜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压得喘不过气,却没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协,最终换来的是自己一生的遗憾,一辈子的痛苦。
巴金《家》读后感篇2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中的家却是恶魔、监狱、刽子手。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结果。梅,因母亲的态度而与觉新擦肩而过,并早早地做了寡妇,在与觉新重逢后,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发而抑郁成病,吐血而死;琴,读了几年书,积极地与觉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在觉新和觉慧的帮助下最终取得了胜利,真心地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鸣凤,好一个烈女子!为了自己纯洁的爱情,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毁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选择这种壮烈的方式反抗;瑞钰,一个善良贞静的人儿,任人摆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众人的排斥,被赶到城外的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里,而他的丈夫觉新太懦弱,导致了她在生下云儿后离开人世,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这些女性人物表现出了在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不敢背负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失去了所爱的梅,失去了贤惠的妻子,失去了无数个反抗的机会,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带着一个单纯的信仰,不放弃,向目标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丝遗憾,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牺牲了一个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爷的封建思想、整个社会制度、整个迷信夺取了多少人年轻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我会和巴金一样记住: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那么就让它作为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巴金《家》读后感篇3
我祈求,这样的故事不要再发生了,于巴金老人,写下这文章是何等的煎熬,于读者,忍痛读完“她”也是艰难的,何必苦苦挣扎,用血和泪铸就的刀笔篆刻如此撕心裂肺的文字,我真是害怕又在寝室同学面前流泪了。巴金老人有感情无处倾吐时经常求助于纸笔,想是能够流传久远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感情的流露吧。我曾经信誓旦旦写到:“我总是为了写点什么东西忧伤!”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算是明白什么是无病呻吟了。现在一边读《怀念萧珊》,一边反思,努力寻找我的萧珊!
突然感觉,有点嫉妒巴金老人,不为他著作等身,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成就斐然,而是嫉妒他拥有这么一个萧珊,无怨无悔爱他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伴侣!这个周四恰好是11.11号哦,光棍们的节日,光棍们要集体狂欢了,难怪我也产生了这么邪恶的想法,那就放肆大胆地将自己内心最焦灼的愿望写下来吧,作为我光棍节的狂欢!
我想萧珊于巴金不是伴侣这么简单,她同样是巴老的知音,能够告诉他蝴蝶会眨几次眼睛的那个坚毅的女人!最近常常陷入回忆里,不能自拔,这段时间课业、社团给了我太大的压力,有机化学没考好,做公益、做环保又困难重重,有的时候累到极点,想着开会时大家的指责,大家的期待,倍感失落,在不间断的反思中坚持着!想着这些烦心事,想着去年冬天临近春节的时候写下的那句话:“我要踏雪,去看北辰的信念!”顿时特别渴求一个能够倾听我内心的声音的人,我要一个知音!累了,哭了,我们互相安慰,携手同行!倾晨,她会打电话唤睡醒我,告诉我不管多难“‘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我要一个懂我的知音!
巴金老人和萧珊女士之所以能够在那段疯狂的年代里坚持活着,已经是超出了对生存的最原始渴求,他们是为了对方活下去才活着的吧!“李先生”萧珊这样称呼自己的爱人,在我们看来是及其疯狂的,现在男男女女刚开始谈恋爱就老公、老婆喊得不亦乐乎了,我相信,爱到了一定境界就平淡很多了,大爱无言啊!巴老和萧珊的爱情长跑持续了八年,这都跟抗战时间都相等了,他们的爱情不是跟抗战一样艰难吧,我想说的是他们爱情是经受考验的,这也是他们婚姻得以持续的保证,他们最终选择走到一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很多爱情、婚姻显得特别不牢靠,我想这跟大家对爱情、婚姻不够慎重有关!我最敬重的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说,爱情必然是指向婚姻的,如果你不想跟那个人结婚就不要随便跟他(她)谈恋爱,这句话是武断了,当时也是遭遇很多同学的嘘声,但她传达出意思,还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对于爱情、婚姻我们要慎重,于做人,我们要负责任,这是做人的准则,巴金老人之所以为人敬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有着光辉的'人格。
再者,巴金与萧珊能够将爱坚持着一辈子,还与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有关,他们追求自由光明,并相信自由光明迟早会来!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用这句话来形容巴老和萧珊显得不够尊敬了,让两个不是同类的一起过一辈子是恶毒的!记得《人间正道是沧桑》里这样形容理想:“这世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个是理想通过我的努力得以实现,纵然是牺牲了我的性命!”巴金和萧珊是用一生来实现后一种理想的人,我嫉妒巴老也是应为他实现了他的理想,而我,在这条路上依然艰难前行,我渴望看到世界大同,悲悯之心似乎与生俱来,现在我是学校绿点江南环保协会的一员、也是无锡市欢乐义工的一份子,可是这条公益之路,却是困难重重,我是个“不成熟的杨立青”,常常很困惑,我渴望生命里多出一个“瞿恩”,再多出一个“瞿霞”!
读《怀恋萧珊》是艰难的,文章没有什么行文技巧,文字也很平淡,可读着读着就想哭了,寝室的兄弟们狂欢去了,一个人写着文章,强忍着悲痛,为巴老、为萧珊、为我自己,不要哭,巴老也不想读者读着读着就哭了的吧,我想他老人家没这么邪恶!读《怀恋萧珊》,读出坚强,他们坚持活着本是种坚强,将痛苦写下来并发表更是坚强!向巴老致敬,始终斗志昂扬,将公益这条曲折路走到底!我相信梦想也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得以实现!
一边读《怀念萧珊》,一边鼓励自己,在没有“萧珊”的日子里,活着!
巴金《家》读后感篇4
最终读完了《家》的最终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
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活力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
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明白自我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我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梦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巴金《家》读后感篇5
这本书,我看了大概有两三个星期了,但是却迟迟没有写一点读后感,一方面,是最近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我不知道写什么,因为这本书太无聊了。今天稍微有点时间,那就写点吧。
像所有的红色的小说一样,我看之前对《家》没有任何兴趣,我会去看它,完完全全是因为我那段时间没有找到好看的书,而那时候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它,为什么会出现它,因为高考,像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什么这类题目,反反复复,做得都快吐了。
在看的时候,还是觉得看好无聊,最后坚持了两个星期,终于把他看完了。支持我看下去的信念说来可笑,我自己的观点是,任何一本书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等我看完后,我也不知道我学到了什么。
像我以前看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看完后,我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只隐隐约约知道作者在批判,在反抗,为什么会这样子,这大概是因为它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吧。
似乎作者对他自己的这本书有着极深的感情,反反复复对它做了很多次的修改。但是这只是他自己的感情,它的感情没有办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我是现在的负二代,我根本无法理解他那种近代富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个题外话,关于共鸣这个东西,我也在苦苦思考与寻找,如何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好像,我一直没有找到。
我不打算看接下来的《春》与《秋》了,如果不会没什么书看的话。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篇6
看了巴金的《怀念萧珊》。
在这里,我没有看到爱情,只是看见了感情。一种愧疚的、纠结的、生死相依的老人的感情。
当一个人已经溶入了你的生活,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思想的一部分、记忆的一部分、骨肉的一部分的时候,当她死了,你,也就死了。
原来的你,死了。
而现在的你,只不过是缺了那一部分的“旧有”。
曾经的那部分记忆,不论你愿不愿意去回忆,它都变得干涩和不完整了。
一段好的回忆,是应该如同一部小说,连贯不断的。可这突然,毫无预料的中断了、没有了、结束了;这对于作者,尤其是计划好好写一下的作者而言,恐怕,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困扰。
巴金《家》读后感篇7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因为那时的你不需面对严厉的老板、严肃的老师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自古以来,数百句经典诗句都是思家颂家的。贫穷时,家是一个窝,是寻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时,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巴金笔下的家,却给了我不同的定义和感受。
我了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后,我觉得高家就是个小社会。里头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的所爱却是命运极其的相似。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压迫的丫环鸣凤,这三个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学识各异可是面临的痛苦还不是一样,一样不能自主婚姻,一样被封建的旧势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样,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觉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满无法逆转的压抑情绪,我想,他们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头了。
其中有一段话:
“在高家,在这个大公馆里,鸣凤的死和婉儿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记了,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给高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大家只知道少了两个婢女,主人们马上又买了新的'来代替,绮霞代替了鸣凤,翠环代替了婉儿,在人的数目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动。在很短的时期中鸣凤的名字就没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儿、倩儿、黄妈和别的几个人的心中,这个名字还常常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是吧,即使少了一个人,也不会让世界因此改变,更何况少的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丫头。”
“家”在书中仅是一条线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才是灵魂的所在。在当时的封建时代里,追求民主自由就犹如沙漠里的徒行者寻找绿洲。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而且让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看了《家》以后,我们是否应该为享受到民主自由带来的幸福而感到快乐呢?
巴金《家》读后感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