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8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认真写好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心得体会是我们我们命中的目标和追求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8篇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1

桂海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是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桂海潮说,正是有了中国空间站这个新舞台,才能有飞行任务的新角色,才能有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这一年,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有些薄弱。

“干就好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训练结束,他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通过在练习中不断修正,他不但克服了2g过载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尤其是头低位姿态时,整个身体的重量挤压着头部、肩部、胸部,特别不舒服,还伴有恶心。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他在水下反复练习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3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当时,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挑战。”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2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一起收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了85后载荷专家,北航教授、博导桂海潮“飞天”的特殊时刻。

“观看的过程很高兴,同时也感觉到紧张,希望他能够一切顺利。”神舟十六号发射成功后,桂海潮的师兄、北航宇航学院副教授钟睿告诉澎湃新闻,他与桂海潮相识多年,关系很亲近,所以相比其它时候看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这次他多了一些紧张和激动。

不过,从神舟十六号发射的直播画面里可以看出,桂海潮全程状态很不错。“虽然他们穿着航天服,面部不能看得很清晰,但是我们熟悉桂老师的师生都看出来了,离直播镜头最近的那个就是他。”钟睿说。

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截图,图中右一为桂海潮。透过直播镜头可以看出,桂海潮多次嘴角上扬,笑容灿烂,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飞船发射过程中,桂海潮还多次与身边的队友握手,时而看向舷窗外,期间还说了一句“舒服”。

与桂海潮在博士学习阶段就相识的钟睿表示,能听得出来,那一声“舒服”就是出自桂海潮之口。听到桂海潮说“舒服”时,在北航沙河校区集体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的师生们,被桂海潮的状态感染了,现场发出了一阵欢乐的笑声。

钟睿介绍,由于桂海潮此前两年多时间一直在进行宇航员相关训练,比较忙,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是去年年底的事了。但桂海潮是一个对待工作很严谨认真的人,他们有时在线上进行一些课题相关的交流。就在5月29日下午,桂海潮还给他发信息,请他帮忙嘱咐学生一些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事。

北航师生观看飞船发射直播现场。桂海潮的同学、北航宇航学院副教授王悦也向澎湃新闻提到,5月29日下午,他和桂海潮还有线上交流。当时,他提醒桂海潮在“天宫”出差期间多保重。

王悦介绍,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做事很有韧劲,性格也很好,平时很爱笑。此次“太空出差”圆了桂海潮的航天员梦。

北航宇航学院2022级博士生殷文喆告诉澎湃新闻,5月29日,他和桂海潮共同的群内,同学们纷纷发信息“祝桂老师顺利凯旋”。桂海潮在当天下午3点多回复:“谢谢各位同学,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为北航加油,为中国航天加油。”

殷文喆在本科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过桂海潮的指导。

“看到我本科时的导师随神舟十六号出征飞天,真的很自豪、很受鼓舞。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贴出了我之前参加北航‘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证书,证书上面的指导老师就是桂老师。这条朋友圈发出来一个多小时就获得了70多个点赞。”殷文喆高兴地说道。

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后,殷文喆表示,镜头里,身穿航天服的桂老师看起来跟平时一样,镇定自若,笑容灿烂。

“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乘着航天飞船上天,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我也更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殷文喆说。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3

一样的名字,不一样的对接。近日,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牵手成功”,于38万公里之外上演最美“月宫之吻”,惊艳世界。而这令人振奋的画面背后,是千万航天人的拼搏奋斗。青年干部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需向航天人看齐,传航天精神,悟工作宝典,担青春使命,圆中国梦想。

以“矢志不移”为目标,锤炼最坚定的意志。捕获、收拢、转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八院805所历经九年攻关研制,上千次试验,突破关键技术难题,进行661次对接测试、518次样品转移测试,确保交会对接顺利。其中艰难,可想而知,但航天人不言放弃、披荆斩棘、直至功成。青年干部需向航天工作者学习,敢于直面挑战,以坚守理想的骨气、敢为人先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于攻坚克难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立功增能的演练处,锤炼“宝剑锋自磨砺出”的坚韧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以“精益求精”为标杆,追求最极致的细节。对接全步骤需21秒内完成,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装配精度要达毫米级,制造精度则要以微米级计量,每一毫秒,每一微米都可能导致失败,唯有坚持高标准,细心考虑、细致把握,最终方能分毫不差,完美对接。青年干部需学习嫦娥“牵手”经验,践行“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从群众关切的小事做起,从事关大局的细节着手,精雕细琢,一丝不苟,逐字推敲,逐项打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于奋进新时代中实现自身价值。

以“躬身实践”为阶梯,涵养最深厚的实力。从2007年“嫦娥一号”迈出探月第一步,到2020年“嫦娥五号”九天探月时自动取样月面,一批又一批航天人前赴后继,日夜不息,潜心钻研,身体力行,不断提升交会对接技术,向世界展现中国航空航天的强大实力。青年干部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缺少工作经验,欲展报国之志,需用双脚丈量基层的每一寸土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于火热实践中练就本领,从平凡工作中淬炼成长,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4

参加选拔体检期间

王亚平问杨利伟:

“当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

杨利伟就说了两个字:

“学习”

入队后

这是王亚平的“作息表”:

入队第一年

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

高等数学、航天医学等30多门课程

白天排满课程

晚上写作业、预习、复习

书桌上的台灯

从没在深夜12点前熄灭过

4月22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田径运动员苏炳添等人在人民日报刊文,分享读书与实践心得。文中,王亚平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

王亚平

从中国空间站的舷窗望向外面,蔚蓝的地球生机勃勃,它周围是深邃的宇宙,充满未知。除了看不够的美景,3次太空授课同样记忆犹新。我由衷希望通过意义非凡的太空课堂,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求知阅读的兴趣。

2013年第一次授课,短短40分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科学之门”。返回地面后,我收到很多信,信中饱蘸童真童趣,洋溢着求知热情。有的说:“我也想飞向太空,探索其中的奥秘。”有的说:“请把接力棒交给我吧!”还有不少孩子问:“什么时候再有太空授课?”带着这些期待,经过8年不懈努力,“亚平老师”终于再次追梦成功,登上“讲台”。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我和翟志刚、叶光富完成了两次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内容更丰富,科学设备更先进。

有的同学听课后,给我写信上传到中国空间站,我高兴地回信:“只要敢于追梦、勇于追梦,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这种互动,折射出航天事业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召唤和激励。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太空课堂”最棒的地方,是像一支画笔一样,为孩子描绘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成为航天员,也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参加选拔体检期间,我在散步时偶遇杨利伟,好奇地问:“当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他就说了两个字:“学习。”之后,我深深意识到这两个字的分量。入队第一年,我们要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高等数学、航天医学等30多门课程。知识储备就像盖房子,要一点一点来,没有捷径可走。白天排满课程,晚上写作业、预习、复习,书桌上的台灯从没在深夜12点前熄灭过。

除了“硬核”专业知识,文学和朗读也很好地陪伴了我们的太空生活。我们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朗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总序,被大家称为“从远方传来的诗意”。平日工作训练之余,我也会看电影来放松身心,尤其是科幻题材。每当看到银幕上的航天员经历,我的内心就会产生强烈共鸣。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在太空中的日子。走出电影院,仰望天空,不禁想到自己趴在舷窗口远远眺望地球的情景,心中油然生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陶醉。

如今安全返回地面,我依然渴望带着孩子们的科学梦再次飞向太空,完成新的探索,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继续书写中国和人类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知识改变命运

奋斗实现理想

读书不仅是

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也是通往美好理想的桥梁

栏目主编:秦红 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来源:作者:中国青年报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5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就充满着遐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太空。但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传来: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劳民伤财呢?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太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gps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6

从“青年博导”品悟“青年成才”之道

5月30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下成功飞入太空。此次进入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中,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位载荷专家。从小镇大山走向浩瀚寰宇,桂海潮一路的历程是青年人成才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青年干部要以桂海潮为学习标杆,品悟成长成才之道,争做可堪大用的栋梁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开创属于青年一代的新功绩、新篇章。

品“矢志不渝、逐梦航天”的初心如磐,悟“固本培元坚信念”的成才之道。

桂海潮从小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梦想种子。这颗梦想的种子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成才,指引着他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不断开拓奋进。广大青年干部当学习桂海潮坚如磐石般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必修课”,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用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品“增技赋能、可堪大用”的檠天架海,悟“勤学苦练强本领”的成才之道。

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标准高,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项,要求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百分百熟练的程度。面对困难与挑战,桂海潮坚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准则,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的训练,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娴熟地掌握了所有操作要求。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时刻对自己的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保持清醒认识,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向书本学、积极向榜样学、虚心向群众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丰富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品“全力以赴、勇挑重任”的笃行不怠,悟“踔厉奋发担使命”的成才之道。

从陆地到太空,从科研者到航天员,名称的变化承载着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与期待。而担起这崇高责任的背后,是桂海潮无数的艰辛和付出。在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你准备好了吗?”的问题时,桂海潮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青年干部身逢盛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胸怀“国之大者”,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怕担子、不撂挑子。要保持“实”的前行姿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以实干进取开新局、谱新篇,善作善为、久久为功,以青春力量和热血奋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7

小时候,我爱看天上的星星,喜欢在夏天的夜空,找猎户座的“腰带”和金牛座的“右眼”。

长大后,我知道了天上还有很多其他星球,我一直很好奇,九大行星究竟是怎样运行的?我还想知道,木星真的是体积最大的吗?金星真的是温度最高的吗?

后来,我知道进入太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当我来到北京,走进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我了解了从火龙出水、浑仪,到万户的火箭载人飞行实验,从近地轨道的小型“长征一号”火箭到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火箭每一次成功升空都代表祖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我骄傲,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自豪,我的祖国创新实力雄厚,科技进步令世界瞩目。我也深深被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所感动,黄大年爷爷放弃了英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返回祖国,在手术前病床上仍然坚持工作,与时间赛跑;“中国天眼”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爷爷,身患重疾仍亲临工程现场,迈过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射电望远镜的梦想。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科学家们废寝忘食、默默无闻的勤奋耕耘。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一定要刻苦学习,勇于战胜困难,努力实现更伟大的航天梦,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篇8

12月17日凌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的中国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见证了中国航天创造的新历史。

追逐梦想,是中国探月人永不放弃的精神图腾。星辰大海没有尽头,宇宙探索永不止步。中国探月人敢于梦想,也敢于创造,敢于仰望星空,也敢于俯首躬行。在探索浩瀚宇宙梦想的指引下,中国探月人肩负光辉的历史使命,承载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在起步晚、经验少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又一个跨越,把我国探月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勇于探索,是中国探月人矢志追求的坚韧品质。嫦娥五号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共创下了五项中国“首次”,包括: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确入轨、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这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示,更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协同攻坚,是中国探月人亘久不变的优良传统。正如嫦娥五号任务相关负责人所说,这么大的系统要保证环环相连,就需要集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克服和解决问题。正是得益于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嫦娥五号完成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月球样本“采集-包装-转移-封装”的深空芭蕾舞并成功返回,为中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作共赢,是中国探月人新时代的大国胸怀。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样离不开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国际合作。据官方消息,中国国家航天局已与44个外国航天机构、4个国际组织签署超过140多项空间合作文件,在月球与火星等探测任务中开展了广泛合作。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中方就与欧空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

中国航天人探月逐星,成就辉煌,创造着一个个中国奇迹,刷新着一个个中国高度。未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不负人民期盼,不负时代使命,在强大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攀登空间探索科学高峰。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2023六一活动心得体会8篇

2023理想信念心得体会参考8篇

2023暑期校本培训心得体会8篇

2023年扶贫会心得体会8篇

2023入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篇

2023理想信念心得体会8篇

2023家长心得体会参考8篇

2023入党心得体会800字8篇

2023环境保护心得体会8篇

2023年党课心得体会1200字8篇

航天员2023心得体会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