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来读后感二十字8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归纳所读书籍或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燕来读后感二十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8篇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1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2

在十字路口被红路灯禁行的时候,一位老板想竭力越过那条白线,但不得不停的时候气愤地狠拍一下方向盘,恼怒地说:“那么多车正好通过,就差我这一辆。”

另一位在这一刻却轻松地踩下刹车,看一下反光镜,然后微笑着说:“这么多车子停在我后面,绿灯一闪,我将第一个出发。”

这是十字路口的情景,那我们的人生之路又该当怎样呢?人生是短暂的,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其实都在这条路上匆匆忙忙赶着。许多人只是常常怨叹生活的不易却从未寻找微笑的源泉。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弊两面的。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是有利弊两面的。利:取得了优异成绩后,会更好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心,更好地激发你的学习兴趣,让自己愈来愈优秀。弊:取得好成绩后,有些同学不免会沾沾自喜,他不知道的是,正是在他那自以为是的沾沾自喜中,他的成绩已经很退步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心态。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我们既不能因为失败的若楚而悲痛万分,一蹶不振,也不要因为荣誉的花环而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因为,失意并非失望,它只不过是预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暂时受阻,倘若面对过错总是一味消沉地沉湎于烦恼和悔恨之中,无疑是对生命的一种挥霍。

你取得了一次成功或荣誉,并非你的'人生路上没有艰难险阻,一直是宽敞平坦的,成绩与荣誉不是你永恒的通行证。

如果你一直在得意中生活,那么连你原先的资本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我们面对成绩不能骄傲,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而灰心,要重新振作起来,进攻新的目标!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用最灿烂的面孔笑对人生!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3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杯具为主要资料,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杯具。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此刻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4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而当时我对《红楼梦》只知道有叫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就是现在读起它,也会被它所深深地吸引。

到了高二年级,那时班里已有好多同学都读完了四大名著,可我还有一本《红楼梦》。当我第一次看时,就被吸引住了。

我发现这书里的诗句写得十分妙,读时不但琅琅上口,寓意也是极深刻,渐渐地,对《红楼梦》产生了浓浓兴趣。读完后,不禁感慨,林黛玉竟然如此的多愁善感,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所应具有的性格吗?或许她的性格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没有父母的关怀、寄人篱下。但她受到了贾府上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却依然有些不满足。她最终因忧虑而死。我觉得林黛玉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黛”是一种墨绿色,代表她对自由的向往。她多愁善感、任性自私,还很爱哭,但实质上,这正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一种很好的回击!她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社会,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这正是她可贵的品质和内涵。在那黑暗的时代,却有着这种特殊的风景线。

没错,她就是一道风景线,以降珠草的身份,给了黑暗、趋炎附势、欺上媚下的社会留下深深的印迹。虽然有着薛宝钗、贾元春之流的批判,但是她的芳迹、高贵、勇敢以及敢于同时代抗争的精神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贾府的兴衰历史,也以侧面写应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作者也写终都透露着哀怨伤感的请调,流露出一种消极思想。

以前初读出了对于封建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精神实质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小说自始至《红楼梦》时,一直都认为林黛玉是不懂事,小心眼的人。每当贾宝玉对别的女孩子说一句话时就又哭又闹。当别人含蓄地指点她的错误时,她总会讽刺别人一番。好像自己是多么的完美,没有丝毫的缺点。贾府怎么容得下这样的人。但是读的次数多了,才真正体会到她,所以才会有了先前的感悟。所以我还想再次强调:林妹妹是一道即美丽又特殊的风景线。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5

我看过许多的书,有:三国演义、简爱、捣蛋鬼日记,九十九个成功育心的故事等等。如果你想听听我和书的故事,就“王母娘娘开蟠桃宴—聚精会神吧!

周末,我在家里闲得无聊,就想找本书来解解闷。于是,我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高尔基的《童年》来看。以往我看书都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就再也不翻那本书。可是刚看到几页,就被里面的情节打动了,便忍不住多翻了几页。看着看着,我有点同情小时候的高尔基。他才那么小,就承受那么大的压力:被家里人欺负、被家里人打,想看书的时候,就只能偷偷的在没有人的情景下看,如果看见了,就要被打,唉。如果我生话在那个年代,肯定也会像高尔基那样被大人们虐待,可是幸好我生活在21世纪,哈哈!我暗暗庆幸自我生活在21世纪。看看我们,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多幸福啊,而我们却生在福中不知福,有时犯错了,向爸爸妈妈发发嗲,就蒙骗过关了。生活得像个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上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考上北大的大学生,20几岁了,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连日常的事情都不会做,早上吃饭的时候,鸡蛋都是妈妈在剥,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不自我剥鸡蛋呢?”而他却很淡定地说:“我不会剥鸡蛋。”听到那里,我不仅仅大吃一惊,这么大的人了,连鸡蛋都不会剥,那他考上北大清华又有什么意思呢!看到了高尔基的童年,和想起了电视的报道,突然明白了什么,我们应当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他们

干干家里活,让他们不要那么累,在有生存本事的情景下也要好好学习。在高尔基的那种艰难困苦下,还是那么好学,成了大文豪,所以,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童年》这本书个我很大的启发,我提议大家也能够看看,里面的资料可真是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6

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书中写的都是一个个教育故事,从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他对教育的一丝丝忧愁,他就一个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为目标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为关注的起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独特性而赋予了主体的价值,并因此成为责任的主体,主体意识的萌发恰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点。”书中的这两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谁来进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要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善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之门。”

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10个人文关键词:自主、互动、开放、质疑、活力、宽容、同情、爱、觉悟、生命。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这些名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爱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7

以前每次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就会在豆瓣搜书评或影评,仿佛看了那些评论,就觉得那是我自己对书或电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想想,就会发现,那不是。我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让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的思考,让别人的感受代替了我的感受。今天,在看完《查令十字街84号》后,我想自己写写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突然发现好难,有点不知道如何说起,所以想到哪就写到哪吧。

这本书是读书群里的群友推荐的,于是自己买了一本拿来读。拿到书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虽然不如海莲在信中描述的那样,皮装封皮、烫金字体那样精致,但封皮的设计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着一层米白色封皮,上面印着中棕带一点绿的字体,是我喜欢的颜色,有一种复古的味道,正中还有一张旧书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蓝色,字体应该是玫瑰金色又带有一点粉,整个包装设计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因为是书信体,所以读起来毫不费力,短一点的篇幅就一页纸,稍长的两页。全书记载了双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来往信件,直至德尔先生去世。看着一封封短小而真挚的信,我能感受到海莲在收到喜欢的书时的欢呼和喜悦,能感受得到书店店员在收到海莲的物资帮助时的感慨与激动。让我非常感慨的是,双方从未谋面,却能在不断的书信来往中让友谊长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单纯而美好。

读海莲的信总能感受到她的活泼和幽默,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应该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女作家在自己的公寓里写着自己内心的文字,不会孤独和彷徨,平静的享受着阅读和写作。她在不知道德尔名字时这样写道:我会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转,天晓得你叫啥;在苦苦等书的日子里她写道: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在描述自己的长相时她写道:至于我的长相,大概就跟百老汇街上的叫化子一样时髦吧!我成天穿着破了洞的毛衣跟长毛裤,……房东认为他犯不着为了一个窝在家里摇笔杆的小作家,而整天开着暖气。当海莲称呼德尔急惊风时,当海莲说汝等无赖时,我自己忍不住笑出声……

而德尔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说自己又找到哪些书,并给海莲挑选她可能感兴趣的书。我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的了解,对于海莲的了解,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饱览群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海联真挚不渝的情谊上。

信中随处可见海莲对书的态度。她说,我从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也许喜欢旧书的人就是在寻找和期待在书中和有缘人相知与相遇。

海莲还写道: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还指望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阅读真的是最简单又最奢侈的事,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可以在书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个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这个阅读匮乏的时代,有不少声音在倡导阅读,而大部分焦虑的人就开始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仿佛买了这些书就像读过一样,仿佛看了书评就觉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样,仿佛看一遍就领会了书的真谛一样。作为一个有点焦虑、内心又有点虚荣的我来说,当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儿书籍外,至今书架上还摆着很多从未翻看的书,有的甚至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拆开。我对自己说,重要的是认真看了,从书中得到了养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和思考。就像海莲所说: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因为我是一个手工爱好者,对于书中赠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欢。海莲在看到桌布时说,这是一条漂亮的爱尔兰绣花桌布,米黄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绣着古典的花草图案——全是各自不同颜色、浓淡有致的花儿,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维多利亚时代的水袖、优雅地举起手,幻想自己执着一只乔治王朝的古董茶壶,轻轻的斟上一盏茗茶……可以看出海莲对这份礼物的喜爱和珍视。

信中说,虽然老太太做了许多手工刺绣,却几乎全都自己留着。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个人终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独,因为有手作陪着她,每一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除非遇到真爱,否则绝不割舍。德尔在信中还告诉海莲如何清洗、保养桌布,可见爱手作之人对于手工作品的呵护。每一个收到手作礼物的人都应该小心翼翼,精心护理,只为手作上留下的温度和故事。

关于对书店的描写,是海莲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息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常年积土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看到这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书店一样。

二十年里,海莲终究没能踏上那片土地,去看一看属于她自己的书店,是一种遗憾也罢,是一种注定也罢,总有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所以她说,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篇8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著;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他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次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著、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就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8篇相关文章:

科二教案模板优秀8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案8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参考8篇

音乐二上教案优秀8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精选8篇

环境保护二年级作文8篇

第二学期工作计划8篇

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案8篇

画杨桃二年级下册教案8篇

二年级上册认识角教案8篇

燕来读后感二十字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