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一写起心得体会就犯难呢,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究,这种积累对于提升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下面是会述职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生活中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活中的心得体会篇1
本周我们开展的主题是“颂祖国,赞家乡”。这是我们结合平湖西瓜灯文化节和迎国庆节所生成的一个主题活动。本周所开的活动都围绕西瓜灯节和国庆节所展开。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组内老师相互讨论,一起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师幼互动、家园互动等各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我们的家乡平湖的更深认识,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等也荡涤了家长的心灵,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上午的两个活动教学反思:
语言活动《从小爱祖国》: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小朋友们懂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活动一开始的谈话部分,小朋友都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但我发现所说的一些景色都是在周围所看到的,有点局限性,于是我加以引导可以是旅游去所看到的风景或是电视电脑中所见的等等,这时不少幼儿加以描述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也随之而来了。整个活动的中间部分以儿歌“从小爱祖国”贯穿,在学念的过程中,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让幼儿在看、说中理解并学说,我发现效果很好。接着创编环节的展开,小朋友们都能发挥想象,创编地很好,我觉得这一环节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突破了难点。整个活动幼儿的语言表达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最后一环节送祖国妈妈儿歌的时候,我觉得气氛非常好,孩子们的爱国之情也油然而生。
健康活动《运西瓜》:西瓜是我们平湖的特色,结合本周主题,我们设计了“运西瓜”这一活动。这是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当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还在想用不同的方法(增加难度等)来运西瓜,我就把西瓜放入到了我们的运动区中,待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究。活动开展地很成功,我觉得准备材料是很关键的,在选择上正好前几天看到小三班有几个西瓜图案的皮球,灵机一动和我们的运西瓜正好吻合,所以材料很实用,另外在准备中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看到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活动的效果,我觉得很值得。活动目标的达成方面我觉得都比较好,但在过程的形式上稍有不足,运西瓜的环节我原来设计是障碍灯都已经设置好的,但活动下来我觉得还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改变一些障碍,看他们的表现及能力设置(这样一来更加灵活性一些),我想那样的话活动会更加地精彩。
通过对今天上午这两个主题活动的教学反思,我想在接下去所开展的活动中会更加注意自己在已开展活动中所存在的不足,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相信每一次所呈现的活动会带来更多的精彩!
激发幼儿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注重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使孩子入门的向导,传统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孩子产生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表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了,就能自觉地深入钻研,世上新理无穷,我们教师所能教孩子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是要他们自己找出来。
在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兴趣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知识的关键,如何才能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呢?首先,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和孩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孩子动起来;还要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欢跃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孩子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我常用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各种教具进行演示、实验、表演、游戏、比赛等。我认为我们教师在熟悉、钻研教材外,还需有擅长表达、口若悬河,精于启发,循循善诱等技巧和艺术。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孩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各种教具来感染孩子。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满面春风地教,孩子兴致勃勃到学。
生活中的心得体会篇2
今天中午,幼儿起床、穿衣、盥洗后便分拨在盥洗间吃起了午点——西瓜。在盥洗间摆了三个塑料盆,幼儿很自觉地拿起一块西瓜找地方蹲下准备吃西瓜,每个塑料盆周围蹲着五、六个小朋友,他们吃着又甜又沙的西瓜。我一边用鼻子吸着西瓜所散发的淡淡的清香味,一边欣赏着孩子们贪婪地吃西瓜。不一会儿,西瓜全被小朋友们吃光了。于是,我把西瓜皮全倒进一个塑料盆中,然后拿起苕帚把地上小朋友不小心掉的瓜子打扫干净。我正准备拿墩布把地再擦一遍时,竟发现地上还有两个遗落的瓜子。我弯下腰,想要把地上掉的两个瓜子拾起来。由于地面比较湿,瓜子“吱溜”一下从我的手指间又滑落到地上。这时,我听到一个男孩“扑哧”一笑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侯明序,他正双眼注视着我。刚才发生的事情他全看到了,准是觉得很好玩,便忍不住地笑出了声。我心想:你这个小淘气,原来在旁边看笑话呢!后来又转而一想:何不让他也来试一试,于是就对他说:“来,侯明序,帮帮忙,你把瓜子捡起来好吗?”这时后,侯明序边答应边蹲下用小手拣瓜子。先开始他用一只手捏瓜子,也像我一样,瓜子不住地从手中滑走,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他又用双手,一只手堵住瓜子,另一只手去捉瓜子,结果瓜子还是像泥鳅一样跑掉了。他对我说:“老师,我也捡不起来。”我说:“为什麽瓜子捡不起来?”他说:“瓜子太滑了,地上有水。”我说:“那你想办法把它赶到比较干的地方试试。”听了我的劝告,侯明序便照着去做了。这一次,他轻而易举地把两个瓜子全拣起来了。经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侯明序得出了结论:有水的地方滑,瓜子不好捡;没水的地方不滑,瓜子就好捡了。我称赞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得很有道理,你真棒!”听到了我的夸奖,他骄傲地笑了。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我记忆特别深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它考验了教师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重视问题、去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善于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把最平常、最普通的突发事件顺水推舟转化为教育资源,抓住各种时机,鼓励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在主动探索中寻找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及时、恰当的引导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探索与快乐,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知识往往就在玩中获得的,正所谓寓教于生活之中、游戏之中、玩乐之中。它体现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耐心教育指导,处处都有教育的契机,每一次教育的机会,我都不会错过!
生活中的心得体会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发些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 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操作活动结束时,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生活中的心得体会篇4
童年是我和哥哥在夏天午后没人的街上跑。童年是哥哥把一大捆甜高粱放在我旁边,我吃了一下午,哥哥玩了一下午,晚上我们一起回家,谁都没有挨说,因为我们谁都没有出卖谁。童年是午后和哥哥一起用罐头瓶钓鱼,一下午也没钓到一条。童年是和弟弟一起在妈妈的花生地里无忧无虑地玩耍,我不小心把弟弟弄伤了,我不敢说,弟弟只有三岁,他不会说,我躲过一劫。
童年是在没有围墙的幼儿园里,整天坐在矮矮的土墙上,和小伙伴们聊天,看天上的太阳发呆。童年是在桃树上吊来吊去,从水泥做的滑梯上不知厌倦地滑上滑下。童年是在《小红帽》的童话剧中扮演老狼。童年是和一个小伙伴爬上一堵很高的墙,下不来,一直坐到太阳下山,大人收工才把我们放下来。童年是在一场院的麦秸垛里玩了不知多长时间,却记了一辈子。童年是每年过年时收到爸爸的.新衣服。童年是总惦记家边地里的好吃的,但不敢去摘,因为那不是自己家的。童年是和哥哥一起去瓜地里看瓜,整夜睡在瓜棚里,邻家瓜地是一对兄弟,我们四个总觉得自己特别伟大,因为很多大人都不敢来看瓜。
我长大了,当了幼儿园的老师。这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也算美梦成真。可我看到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得很富足,但却少有我小时侯的“趣事”。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每天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都叮嘱老师要最关注他们的孩子,让孩子上各种校外的兴趣班、辅导班。
如今,我当了妈妈,也理解社会的压力让家长有紧迫感。但未来的社会谁也看不到,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要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有利于孩子的人生。童年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还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吧!
生活中的心得体会篇5
自从进入大二班这个大家庭之后,除了像之前在《快乐靠大家》一文中提到的和孩子们相处其乐融融之外,我也一直在努力的做着一件我自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这是否能够成功,但我一直在努力!
自工作以来我一直很注重对孩子们的常规意识培养,我个人一直认为要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前提,就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常规。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应该要培养好孩子们良好的常规意识,良好常规的养成孩子们学地开心,老师带班也轻松。可是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这里也想求助一下各位博友——“在以前养成的不良习惯,到了大班还能扭转乾坤吗?”都说三岁看到老,果真是这样吗?
我也明白在教学中对待不同的孩子应该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月带下来我发现我们班整体的常规意识不够强。比如说,上课总有小朋友插嘴的,或者说不举手就在位子上回答问题的,跟他们强调过好几次,可是类似的问题会反复出现,这是不是就是他们长此以往的养成的习惯呢?我有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我就会采用跟孩子们讲道理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可每次我在跟他们讲的时候他们个个都会听地很专注,还知道应该要怎么做,可是,等我讲完没到几分种,老毛病又犯了。这使我很懊恼!
还没进入我们班级之前对这群孩子我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一开始对他们的常规意识就抓地比较紧,因为我一直觉得良好的常规养成了,以后的教学工作会进行的更加顺利,更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这一个月来,我一直努力改变着个别孩子的不良习惯,的确也有让我看到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班轩轩奶奶(她从中班时就每天陪着轩轩上幼儿园,所以她对班内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也一直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这学期在常规方面进步很大”。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过两天又开始了。
其实对班里比较调皮的孩子我也尝试过不同的方法,表扬法我也曾试过好几次,但效果也并不显著,做错了事情我也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我觉得大班孩子应该要有一定的纪律性了。
当然我也会寻找着自己存在的问题,我知道常规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给自己足够的信心。我会努力把教学活动搞的更生动些,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在生活上更细心的呵护每位孩子。我加油!我努力!
生活中的心得体会篇6
在xxxx年1月17、18日的两天时间里,我和同事们经过教研院的安排,有幸在省机关幼儿园参与了两天四场的培训讲座。给我们演讲的都是省内极为优秀的先进单位的园长或教师。她们利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与我们一同分享了她们的教研方向和成果展示。这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对此真的是十分感谢安排这次活动的市教研院已经四位老师。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南师大附属幼儿园的王昕老师,她的讲座虽然因到场人数较少,有些老师的过于腼腆不配合等种种方面原因。可王昕老师丝毫没有收到影响。依旧用她动听的声音,落落大方的互动,给我在数学领域方面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好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领域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直是比较抽象,乏味的。有很多幼儿园教学时会着重进行数与量的加减计算。而忽略了逻辑关系的培养和空间与形体还有时间等三个方面的教育。而机智的王昕老师在开场以一个简单的如何了解今天培训教师数量的互动游戏抓住了教师们的吸引力。并且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内通过举例子和互动向我们讲解了学前幼儿数学的教育观、学前数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及幼儿数学教学策略。
其中幼儿数学的学习特点,一直是我的教学盲点之一,虽然大概的知道应该从易到难,但其中的标准很难把握。可王昕老师的按年龄分类的教学内容表,以及她用经验总结的教学规律,实在是像海面上的灯塔,给我指引了一条道路。
经过这次的培训收获不少,但也是重新给我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树立了不少的榜样。省机关幼儿园的孙楚娣老师演讲的《趣味性歌唱教学》帮助我们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而她为我们分享的傻瓜教学流程,也给我们今后活动的组织提供了一套方向。她还强调教师想要把音乐活动组织好,必须荡漾在童心童趣之中,有胡写幽默的教学风格以及良好的音乐素养。而市中心幼儿园的梁虹老师临时受命,却为我们分享了该园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我们惊叹于孩子们的优秀时,也不由反思,自己工作上的不足。最后以王昕老师的一句话结束这篇心得: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的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