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制定教案时,会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很多人在教案中会加入多媒体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摘葫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摘葫芦教案篇1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雪白的葫芦花
摘葫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 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葫芦,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l*,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6、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结合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图的内容。与同桌练习说一说。
三、改编课文
1、 把绘画作品分发给小组,请根据图画的内容改编课文的后两段。
2、 把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改编的第三、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和说一说。
四、寓意感悟
比较课文和改编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提示:做事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五、日积月累
1、 新词积累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出你最喜欢的新词。
(2)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和它交朋友。
2、 生字积累。
(1) 读一读,说一说句子。
(2) 指导书写。
3、 扩展阅读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习。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摘葫芦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学写部分生字;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结合看图体会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葫芦、蚜虫等知识。
二、检查预习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提问
1、学生提问,“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
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介绍葫芦藤、蚜虫等知识。
2、教师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讨论、讲解,指导朗读
1、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指导看图:葫芦长的怎么样?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指导看图,理解“盯”、“自言自语”的意思;
指导朗读那个人说的话。
2、讨论:那个人这么喜欢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
(1)不懂得“虫--叶--葫芦”之间的联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2)不听邻居劝告。
指导分角色朗读。
3、小结、扩展练习
这个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上有没有虫,他不懂虫-叶子-葫芦之间的联系,也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地都落了。(看图)这时,他会怎样想呢?
大家想一想,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
五、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表演这个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教学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自读---发现与探究
自读是学生对课文最初的接触与认识,也可称为初读。它必然伴随着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自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根据自己的认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发现问题,或借助工具自行解决,或留于课堂讨论。
因此在这一阶段,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去读。阅读必然伴随着发现和疑问,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说都知道了些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被蚜虫吃光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发现只是最浅显的认识。而课文中牵涉的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只是知道他会吃树叶,可这些小布丁点的虫如何能毁灭一棵葫芦呢?因此在初读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来了解蚜虫。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讨论---理解与深化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随后设计创新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三、表演---积累与创造
表演就是要求学生辅以表情、动作,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更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为用怎样的动作、神态,用什么样的语气,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演得像不像,直接反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要得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都来做演员,都来做导演,在这一导一演的过程中,语感得到了训练,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摘葫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从题目中你看出了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者字音。
2、观察图中的人物。
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4、全班汇报。
三、指导书写。
四、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二、学生观察得出。
三、学生讨论。
四、分角色朗读对话。
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想象:
当他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
七、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落了
摘葫芦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
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
1.课文共有几幅图?
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
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四、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2.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摘葫芦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摘蒲公英作文6篇
★ 美术教案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