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模板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容易地与同事合作,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迅速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反应,会述职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模板5篇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教学重点:

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板书设计:

把栏杆拍遍

内容:全文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辛弃疾的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教学内容:

一.复习提问

1.过三峡的“第一人”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原始和简陋,社会舆论的阻力,知识方面的局限。

2.“第一人”对人类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开拓向未知领域进军的道路,推动历史向前。

二.讲述新课

朗读阅读提示,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结实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的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知识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主要问题。

在思考问题中理解文章: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南归之后,他才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3.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4.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商贸心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区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三.小结

本堂课主要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四.作业

重点字词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篇2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1)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2)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葫芦,小朋友,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三、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四、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3、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读中感悟和思考,深入学习体会“专心做事”的良好品格。

2.了解聂耳,走近聂耳,拓宽知识视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认识“创、革”等12个生字,会写“军、代”等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自主阅读,理解文意,学习聂耳专心做事的精神。

教学准备

少年聂耳和成人聂耳的生平图片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国歌导入,分步揭题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说出它的原名,词、曲作者。(板书:聂耳)

2.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聂耳吗?学生汇报所收集的相关资料。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聂耳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少年)齐读课题。

(国歌是大家所熟悉的。以大家所热爱并能熟练演唱的国歌引入本课教学,可以迅速拉近学生和聂耳之间的距离,使大家觉得聂耳是那么可亲,可敬。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利用学生收集的有关聂耳的资料,使学生多角度地、更完整地了解聂耳其人。在此基础上顺势导入新课,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同桌分自然段互读、互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一评,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你认为少年聂耳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由补充课题:少年聂耳

随机板书:喜欢音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年段的学生都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应该坚持一条理念:阅读教学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样,就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体感知。)

三、围绕主线,品味探究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句子。

2.合作探究,品读重点词句。

(1)小组交流圈画出的句子,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选了哪句话?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聂耳喜欢音乐,为什么?

(2)各小组选出自己组内体会最深的句子,由组长当众汇报交流,其他组员作补充。

(3)根据小组汇报情况,集体品味感悟重点词句。

如重点句①:聂耳诞生在云南省玉溪县,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欢音乐。

引导抓住重点词“非常”来领会。

重点句②:聂耳常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坐在石阶上,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

结合课文插图,引导抓住重点词“常常”“一眨也不眨”“侧耳倾听”,以及表示动作的词“跑”“坐”“托”来领会。可以做一做动作,体验“眼睛一眨也不眨”的样子,想象聂耳专心的神态(样子),再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领会聂耳听音乐的专注和入神。

重点句③:抓住聂耳和师傅的对话。

可以分角色读一读,读出聂耳渴望拜师学艺的那种诚恳、迫切的心情,再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到聂耳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

重点句④:哥哥去攀登龙门,聂耳却独自站在一棵大青树下吹起了笛子。

引导抓住重点词“独自”“站”体会聂耳对音乐的忘我之情。

重点句⑤:傍晚,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下起了蒙蒙细雨。聂耳全神贯注地吹着笛子,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

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体会聂耳的“全神贯注”。想一想,你在学习时遇到过“全神贯注”的人吗?可以说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从而深刻理解“全神贯注”的意义。

3.再回顾课文,文章围绕聂耳喜欢音乐写了哪两件事?(板书:向木匠师傅学吹笛子西山大青树下练吹笛子)

(这个教学环节是文章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补充合作学习成果,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尝试新型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读一读对话,做一做动作,说一说切身体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语言训练,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抓住表示动作的词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初步渗透围绕中心编排内容的写作方法等,努力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四、诵读全文,积累语??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2.我来摘一摘。

好词:如“阴云密布、侧耳倾听、全神贯注、蒙蒙细雨、点点归帆”等。

好句: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有特色的一句或几句话。

(有意识地积累文本中有特色的四字词语,以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不断地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

五、读中思考,读写结合

1.再次回归整体。朗读全文,思考少年聂耳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聂耳,逐步加深对聂耳的认识。)

2.说一说,你遇到过专心做一件事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的人吗?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情形写下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读写结合,抓住时机进行“小练笔”,逐步提高学生写话能力,为三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识字游戏,如开火车、猜字游戏等,检查并巩固识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填写在“自选词语”的小货车上。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篇4

教材说明:

本课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找出各种理由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绿铅笔借给她,后来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出一片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课文内容真实、生动,贴近儿童生活,有着较强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把绿铅笔借给同学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另外,前后图文结合,组织学生对三次对话进行分析,让学生走进语言,积累语言。加深语言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故事中,对具体的事例进行沟通和交流。

学习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对话中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让学生自主体会。

教学难点: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三次对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课件演示一片片树叶。

2.师生对话:同学们,你曾经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

3.出示蓝色树叶,你脑子里会有什么疑问?

4.围绕蓝色的树叶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拼音自读生字,画出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出示课件:美术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

桌子盒子皱着眉头注意削铅笔

(2)书写指导:认真观察田字格的生字,看清笔画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用小手在书桌上写一遍。

(4)书写生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话。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并写一个字和书上的字进行比较。“由”、“术”。写后交流。看看哪儿写得好?哪儿需要修改。学生再写一个。要把字写规范。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5个小朋友读课文,并对听的小朋友提出要求。

4.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5.看课文插图刮风,主人公在干什么?找一找他们的对话,划出来读一读。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词语:美术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

桌子盒子皱着眉头注意削铅笔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自悟,体会李丽和林园园对话的`语气。

2.思考:

(1)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原因:一是因为老师要求画树,画树叶要用绿铅笔;二是因为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

(2)李丽借到绿铅笔了吗?请你自己细心地读课文,找出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把绿铅笔借给同学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的语言。

(3)交流:指名朗读李丽和林园园的对话。

a讨论第一次对话。

李丽是怎么借绿铅笔?林园园是怎么回答的?(李丽小声说,林园园吞吞吐吐地回答。随机理解“吞吞吐吐”,并指导朗读她们两人的不同语气。)

看看第一幅图,出示课件。你喜欢谁说话的样子?此时的林园园画完了画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是那么绿,真惹人爱。此时的林园园完全可以把笔借给李丽画树叶,林园园这样做很小气、自私。李丽说话非常有礼貌。)

b表演第二次对话: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表演得最传神。指名表演朗读。指名学生分角色表情朗读。做一做“趴”的动作给老师看。

c交流第三次对话:出示第三次说话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模仿李丽和林园园对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做一做。用读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内心。

(4)朗读感悟,挖掘人物的内心想法。提高要求:你能把李丽和林园园说话时的语气读出来吗?学生自由练习。

把三次对话齐读,李丽和林园园的对话,重点体会林园园的话。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练习。学生自由发言,相机评论。告诉林园园用实际行动为同学解决困难,热情地帮助同学,才是受欢迎的小朋友。

(5)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绿铅笔呢?林园园看见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看看第二幅图,学生结合书上的语言文字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3.小组讨论:从林园园的脸红,你想对林园园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林园园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一定会改正的。

三、感悟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了课文,你怎么用实际行动为同学解决困难,热情地帮助同学呢?举例说一说。启发学生说话时,要让学生反思学习生活的言行,克服自私,把优秀的思想品质融合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注意与人友好相处。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篇5

一、导言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看了图,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黄山闻名中外,怪石有趣,那黄山的怪石怎么有趣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

A、1、〖投影看图,这块岩石的形状像什么?

2、点读2节、思考:这段介绍的奇石叫什么,样子怎么有趣?

?贴学法1

3、点答、板:(仙桃石)

4、〖出示黑板比较句子

它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

它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1)仙桃石是不是真的从天上飞下来的?你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是好像)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哪这两句哪句好?请用“帧被好句,用“△”画好词〖贴学法2

(3)这块石头像桃子,收“桃石”不行吗?联系图看看石头周围的环境,说说为什么在“桃石”前加个“仙”字?(远山近雾,云雾缭绕,好像仙境一样。)板画:

5、我们看看图,你想到了什么?这块石头怎么来的?

6、人们对这块石头非常喜爱,所以叫它“仙桃石”,谁来读读,

描写怪石有趣的词句要重读,要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

?贴学法4

7、学法

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仙桃石的名字、样子有趣、我们学习这段用了这种方法,板:学习方法,齐读:

(1)看图读课文,知道奇石的名字、样子。(2)画好词句,用“——”画好句,用“△”画好词;3、合理想象奇石的来历或会说什么;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B、1、同学们自己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动手把该画的地方画一下,

动脑想想怎样回答,动口说说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

2、点答〖投影2

(1)这段介绍的奇石叫什么,样子怎样有趣?板:猴子观海

(2)你找到了哪些好的词句?出示小黑板

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它在看什么?说明什么?

(3)你想象一下,这只猴子可能会说什么?

(4)猴子观海多美呀,请男生用赞美的语气读。

C、1、下面两个自然段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奇石呢?用学习方法自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动脑、动口、动手。

?投影32、点答谁能按学习方法把你怎么学第4段说一说?

板: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3、这两段都写得很美,很有趣,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两段。

D、课文的第2段到第5段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有趣的奇石,那第六段又向我们介绍什么内容呢?齐读,边读边想这问题。

1、点答:第六段你读懂什么?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句子想一想。

3、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的奇石而骄傲,自豪,再齐读第六段。

三、看录像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黄山奇石的理解,老师放一段录像,边看边想,黄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想说什么?

1、点答(看景字)

2、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怪石有趣,是中外游人向往的地方,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而骄傲自豪,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一课,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黄山是我国的一部分,我们祖国处处有美景,我们桂林山水甲天下,如象山、七星岩、独秀峰等等,都有着动人的传说,你能不能学习课文中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用上一些好词句,向大家介绍桂林的一处美景。

4、通过这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通知看图学文,弄清了黄山的石“奇”在哪,还知道了黄山的风景确实神奇、有趣。老师告诉你们,像黄山这样美丽的风景区,在我国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你们以后能亲自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教案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7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7篇

二年级湘版美术上册教案7篇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5篇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模板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