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观后感不仅是对影片的评价,更是对我内心世界的探寻,以下是会述职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同桌100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同桌100观后感篇1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
今天,本来应与我最好的同桌去看《同桌的你》的,但他因故临时缺席了。好吧,还是来谈谈观感吧。
一开始,似乎看到了曾经那个同桌的影子:用纸阻着流鼻血的鼻子,从理科生转文科生,甚至突如其来为配合剧情的大雨。
可是,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好似《致青春》及《中国合伙人》的影子。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为什么总和美国扯上关系,你的同桌里去美国的是多数还是少数。为什么分手总在大学毕业,既然要残酷现实,那可知真正的现实是,不是每一次久别重聚双方都可以把之前的每一次误会,错过的真正原因说的一清二楚。也许用镜头语言表达要比从嘴里说出更有感染力吧。另一个让我感觉这三部片子像的原因可能是音乐。怀旧歌曲再次被滥用。如果说开头用口琴吹奏《同桌的你》让人倍感贴切和亲近,那后来的《champion》就显得太过矫情,最后又来一遍《champion》更是让人鸡皮疙瘩。中国电影人,可否用心原创电影音乐,当这些怀旧老歌都被用过来时,你们还有什么借口打怀旧牌呢?胡夏注定要走“青春之歌”路线了吗。其实我觉得采用原版也未尝不可。你想怀旧,又想创新,结果搞的不痛不痒。当然我也相信,喜欢费翔的那个年代,或说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炸的时代,还没有“我靠”“苦逼”这些词汇。更别提借反话“后浪”“校外”替“新浪”“校内”打软性广告及硬说“facebook”是中国人的idea。
当然,在“周小栀”酒后吐真言一段,我周围有女性抽泣的声音,导演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指着这儿狠煽下情呢。可在我看来,就像前文所述,一,不是每一种误会都有机会说清道明,用镜头拍出事件过程远比用一张嘴讲来的张力更大。二,人生中,正是因为有很多无法说清楚的事情,才成为人心上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一种残缺的遗憾之美。
现在想想,如果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致敬自己青春的电影,或者拍自己当年经历的与同桌故事的电影,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最惊喜的是看到王啸坤在里面的演唱,哎呀,多年不见,瘦了啊。但是很放得开,很好,加油,啸坤!希望以后电影曲是你唱。哈哈。
同桌100观后感篇2
周末本想看《冰封侠》,一看点映场那口碑,把我脸都吓白了,临时换成《同桌的你》。本来对这片不抱期待,既然看了,就简单说几句。很多地方比较例行公事,比如人物出场一概来一段旁白,这是谁谁谁,爱好什么,擅长什么,是几道杠——这是小说的写法,电影介绍人物,要通过视听手段来表现,比如你可以一进门,某人正在试验新型科技发明,这就比旁白说他是发明家自然得多。不过看看目前国内的爱情喜剧,上到《小时代》,《致青春》,下到《我为相亲狂》,《脱轨时代》,都是这个路数,也不指望《同桌》能脱颖而出,只能说中国整体的电影水平还停留在这个拿文学语言充电影语言的.阶段,一口吃不成胖子。
看这片,是冲着爱情来,结果爱情部分反而泛泛,苦情的局做的太大,末了有点圆不上,本来是姑娘家要先去美国,怎么临了反而她去不成,这段要不是含着泪说出来,肯定骗不到我半滴眼泪。说来说去,无非表示,女人像椰子,外表坚硬,内心柔软,关键时刻吃不住,男人就像桃子,外面软绵绵,但有一颗坚不可摧、不离不弃的核心。所以男人家,别看人姑娘老折腾你,遇事都爱自己拿主意,其实心里脆弱得很,你多呵护她一点没错,多细心一点也应该,别等到喝人家喜酒才后悔。
我中途一共哭了三次,一次上面说了,另两次都是出于那几位男生的同窗情。四年室友,理当肝胆相照,那假洋鬼子也是有情有义,甭管满地混捡过肥皂,还是互相 射过一脸,灯影晃动的走廊中一通暴走,顿时一闹泯恩仇!热血青年,热血同窗,就该有这样的豪情!全片的整体气质十分叛逆,主角从小学开始就跟体制对着干,藐视校规是家常便饭,迂腐的老师则是嘲笑对象,大有美国片《春天不是读书天》和港片《逃学威龙》的精神,替年少时饱受制度压迫的我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兄弟联手,搞他个天翻地覆,好样的!这样的兄弟,只要吼一嗓子“哥几个,帮帮我”,登时就是老拳和飞踢来助阵,替你摆平那个霸占你心上人的伪君子——这样的豪爽,只是想象,就足够过瘾。
同桌100观后感篇3
今天和高中一直以来的同桌小圆子一起去看了《同桌的你》,未观影前,笑称为《同桌的狗》,观影期间多次轻抚同桌狗毛,导致她多次想要愤然离场。 之所以想去看这种青春片一是为了放松一下,而是感觉一种关系要靠一些标志性事件来记录。这样在很多年后,及时世事变迁,也能在再见时一瞬,过往一起经历的种种都浮现脑海,比如和同桌一起去看《同桌的你》。再比如开通博客也是为了将自己用时间换取的经历记录在册,以防日后还要靠别人提醒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感悟。
对于记录而言,照片直观而清晰,文字则细腻而绵长。
虽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期望不是很高,好在跟着适合的人去看了适合的电影,前半部分信息量过大,可以看出导演很想竭尽全力把那个年代的元素融入电影,但这种过于拥挤的信息量已经不是融入,而是给人硬塞进去的感觉,开篇男主的自述给人无比高大上的.感觉,我在心里不禁吐槽,这真的不是小时代?后来证明这只是为男主悲惨的生活形成对比,埋下伏笔。事实证明,美利坚不是那么好混的。
看剧多年,虽受很多挑剔的影友影响对男女主的颜有些要求,但我对颜的要求一向不高,当然俊男美女的确看得养眼,但最重要的还是符合剧情,而林更新和周冬雨纯得恰到好处,周冬雨也看得比在宫里面顺眼多了。不过除了初中那段,这剧基本就和同桌没啥关系了,到了大学阶段,纯粹当做喜剧片看了,对于这种轻喜剧,我一向都是看配角比看主角真实而顺眼,可能主角往往都是大明星,再演一些普通的角色总是感觉不那么天然,而很多眼生的配角则一口方言,吊儿郎当,哪怕是丑角,也自然可爱,比如这部里男主的舍友们,寡言又恐高的呆子,蜂学专业的beeman,还有后来当上小城管的广播员,这些人往往是我们身边人的写照。
从小学上到大学,个子从小到大,微妙而不己知的变化在悄悄滋芽,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每个人都可能塑造了今天的自己,曾经罚我们抄作业站讲台的老师,曾经可能现在连相貌名字都不记得的同学,曾经和我们上课说话被老师抓的同桌前桌后桌周围桌。我想在很多青春电影里,除了青春,都是成长,蓬勃的成长,撕裂的成长,不忍回眸的成长,自以为傲的成长?剩下的,是长大后的一声长叹,怀念,和想当初?
同桌100观后感篇4
?同桌的你》是一部电影一出来就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人说它矫情,有人说它做作,也有人说它真实。假做真时真亦假,这世间的真真假假有谁能道得出几分?
它刚上映的时候,我焦急地寻找可以一起去观看的同伴。男朋友首先被排除,第一因为我们是异地,总不能让他为了一场电影大老远跑过来吧;第二,这是个不在一起的结局,我不希望我们一起看这种伤感的片子。所以,我把目标瞄向了我的男闺蜜。可惜,那时候我们
还不是很了解对方,我的暗示他没有懂。于是我放弃了搜寻。一个半月之后,优酷上有了免费观看的版本,我男闺蜜下了一个超清版的过来和我一起看。
那天晚上感慨颇多。他们的感情故事不算轰轰烈烈,却让经历过的人伤痕再现。曾经,再怎样努力的付出,再怎样刻苦的记忆,再怎样痴心的等待,如今,那也只能叫曾经,我们都回不去的曾经。当初的爱人,曾经的缠绵,如今早已破碎,不得不看着她架作他人妇,不得不看着他搂别人在怀。我们痛苦,我们心碎,我们怀念过往,可过往终究变成了过往,抓不住的过往早已变成了破灭的泡泡。看着她穿上婚纱成为别人的新娘,看着他穿上新装成为别人的新郎,我们再也没有当年为爱情可以奋不顾身的勇气了。我们身上装满了世俗的眼光,我们会做的,能做的,仅仅是忍着疼痛的伤口,跟彼此道一声,祝你幸福。
每部电影自有它的做作之处,但是难道生活不做作吗?生活是一个大染缸,它才是做作最肥沃的土壤。这部电影已经将大学时代的生活挺真实的展现出来了。
那天,看完电影,我和男闺蜜出去走了好久,也谈了好久,但是内容我现在却没什么映像了。不经意的生活,可能有时候就是这么容易被淡忘。
昨天晚上他突然跟我说,他最不喜欢靠近我的时候便是那天看完电影之后,他说,那天我整个人感觉都很冷。我很惊讶,因为我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一面。我也只能笑笑而已。
生活让我们懂得了太多,经历过这么多打磨,谁也不可能回到当初那样天真无知的时候,岁月早就将我们推向了一条没有回头的道路上,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纵使遍体鳞伤。
当我们整个人都被各种幸福所包围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丰满,很充实。就像那些无邪的小姑娘谈着浪漫的爱情,享受着恋爱的甜蜜,贪恋着恋人的怀抱,甚至你会觉得他们的周围会有一道幸福的光圈。
然而当挫败来临,他们又是怎样,像一只只惊恐逃难的小鸟,然而却逃不出猎人的牢笼。
同桌100观后感篇5
这部电影,前半段让人笑着,跳着,笑到前仰后合;后半段又让人反思,纠结,泪奔看了电影的前半段,还在担心节奏是不是太快,跳跃性太强,以为这又是一部噱头与内容不匹配的电影可是到了后半段才发现前面轻松的节奏完全是要让人后面难过得更深刻。
这是部带点儿文艺小清新的爱情片,周小栀在最后的回忆中对林一说:“我能做的都做了,只是我又变得不确定了……”,也许在爱情中,青春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女孩永远要比同龄的男孩子成熟,周小栀敢爱,但是爱到一定程度又开始担心害怕起来,这可能是那个年纪的林一永远没法理解的地方,她在林一的身上看不到那种成熟与担当,于是对自己,对林一也都变得不确定了
电影的最后一幕来了一个滑稽的、看似狗血的“抢亲”戏,可是镜头一过,才发现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教堂中的婚礼还在进行,林一也还坐在下面,现在进行时。
过了一个年纪就再也不可能会做只有那个年纪才会做的.傻事了,成年人的成熟与理智让他们不会也再也不可能做出像当年那样疯狂而出格的事情了。
既然是关于青春的电影,除了爱情也必然得有对现实的讽刺。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要比之前的《致青春》做得稍微好些,去除了矫情的台词式的对白,旁敲侧击地点出来。周小栀最后的选择、新郎对于不同来客的礼遇以及多年沉默寡言的林一室友最后在饭桌上却“出奇”地带头举杯,祝福的话一串一串
这部电影在情感方面要比《致青春》更能打动人心,不过《致青春》中的一句台词用在这部电影当中也是对的
“青春就是用来怀恋的”也许,能回得去的就不美好了。
同桌100观后感篇6
兴许是突发奇想,我竟然不顾大雨滂沱,坚持踩着板鞋,举着雨伞,弄得满身狼狈,只为看《同桌的你》,散场后我回望着空荡无人漆黑一片的房间,内心竟不知为何涌出一丝孤寂,或许岁月流逝,当日后这部影片以不在流行,又有多少人会回忆起这部影片,恰如幼时成长经历了多少任同桌,当长大后回想起,有些人或许还能模模糊糊地记得自己当时与同桌一起经历的趣事,有些人或许连同桌的名字都遗忘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当他人提起你曾经的某一任同桌名字时,又有多少人会十分茫然地问句“他是谁?”
从小学到如今我看过许多同桌相处的场景,有些同桌是互帮互助好友型,有些同桌是针锋相对敌人型,还有些是时好时坏畸形型……
?同桌的你》中男女主角多年的青梅竹马同学情中夹杂着对对方不同程度的的爱恋情,最后结局中女主角嫁给别人,对他说我愿意时,男主角是抱着怎样的心里,是绝望,还是嫉妒,又或是羡慕,更甚是祝福?
青春本就是一个阴雨常落的季节,在青春这条道路上,爱与忧伤本就是相互依靠的,“若无爱何来伤,若无伤岂知爱,你总怪我无心无肺,我总怨你无情无泪”不正说明了这点,在青春的岁月中,那所谓的爱是多么的朦胧,朦胧到你时常分不清它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是爱恋还是爱慕,青春的岁月中,那所谓的爱可谓是脆落无比,它经不起一丝丝的风吹草动。当你从那朦胧和脆弱中走出,长大后,才会更加的`怀念那个以逝的岁月,那个令你懂得了许多的时光。我想男主从那镜界中走出,将会彻底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吧!
曾有好友和我打趣到,我的同桌一定要是冰山男或者是闷骚男,不然一定会和我唧唧喳喳讲个不停的。其实换了这么多同桌不乏有冰山或闷骚型的,但我却觉得无论是哪一任同桌,都是值得存在记忆中的,不论是陪我打闹还是令我一个人一直讲的同桌。
同桌100观后感篇7
?同桌的你》表面上看起来是忆青春题材的影片,却渗透了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的冲突。
林一和周小栀那么多年的感情,从青春懵懂的友谊到后来两人的两情相悦。周小栀为了林一放弃了北大,林一为了周小栀也奋发努力。看到这里,大概大家都会希望他们这么多年的感情修成正果,美满生活下去吧。可是太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嫉妒让人忍不住想要毁灭,现实恰恰做到了。
毕业聚会上。周小栀说:“如果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去啊?”林一:“如果你去不了的话那我也不去了,你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多年以后,两人久别重逢。周小栀没有和林一在一起,她挽了另一个男人的手,婚宴上,她问林一:“如果当初你知道我去不了美国,你还会不会回来?”林一:“不会。”他们的那股热劲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在这种物质生活泛滥成灾的'时代中又显得那么的脆弱不堪。美国的生活留住了林一,现实也让周小栀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周小栀的未婚夫是个极其势力的男人,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但就算知道他是这种人,周小栀还是会嫁给他,现实就是这样,没有对或不对,只有愿或不愿。
影片中穿插着美好与现实的场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把人的心性磨得平滑也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子冲劲。或许如果林一在去美国前发现的周小栀去不了美国他也留了下来,或许如果在教堂林一迈出了那一步抢走了周小栀,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会不同。
生活不会止步不前,没有那么多假设没有那么多如果,事情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才叫做青春。
同桌100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同桌情作文7篇